们似乎还没从拥有虎榜实力的银狼被一拳击飞、生死未卜的震撼中挣脱过来,等到看见胜利帮的人开始包围自己之时,眼睛里面首先涌起来的便是一股畏惧,根本没有人数两倍于对手情况下,应有的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
不过这倒也不能怪天狼帮的帮众,他们本来崛起的时间就不长,这一点跟胜利帮比较想象,帮众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几乎没有。他们一贯依仗皇甫家再洛城的强势地位以及几位大哥的个人武勇,一般在一开始就会占据主动,然后一鼓作气完成最后一击的任务,这基本上就是他们作战的全部内容了。换句话说,他们只是打顺风仗的队伍,从来没有面对过自己的头领一开始就被别人用一种强势的、不讲理的方式放翻的情况,所以,一时的慌乱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胜利帮的帮众实际上跟天狼帮差不多,甚至,他们崛起的时间比天狼帮更短,战斗之时,更依仗李泽坤创造出来的大环境上的优势,以及李泽坤个人武勇的激励,打逆风仗的战斗力甚至要比天狼帮更差。
更何况,天狼帮还有绝对的人数优势!
看起来似乎胜利帮的人一点都不是天狼帮的对手,但实际上的情况恰恰相反!李泽坤的命令下达之后,胜利帮的一众小崽子们嗷嗷叫着,半分钟的时间,还没等天狼帮从最初一阵慌乱中清醒过来便完成了对他们包围的过程。
李泽坤做事,从来不是拖泥带水之人,这个时候更加不会,看到帮众已经把天狼帮之人全部包围起来,李泽坤一声令下,双方的混战便直接开始了,连一点缓冲的过程都没有。
短兵交接的白刃战是最考验双方绝对实力的,什么是绝对实力?当然是人数了,人多的一方可以轻易在小范围内形成合围优势,几把刀同时捅过来,就算你比这几个人都厉害,但除非有境界上的差距,否则基本上躲不过被捅个透明窟窿的下场。
看起来似乎李泽坤做了个错误的决定,是凡事都不是绝对的,这个时候的确考验双方人数,但考验人数的同时,更考验的实际上是双方的气势。
众所周知,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有许许多多现在看起来感觉不真实,甚至荒谬的战役,但那些战役是明明白白写在正史之中的,让人感觉荒谬的同时还无法怀疑它们的真实性。
在这些荒谬的战役之中,最出名的从东方这边说,应该是白马将军陈庆之七千部众大胜百万雄师之战;从西方那边来说,应该是著名的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故事。
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故事有电影宣扬,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白马将军陈庆之的故事实际上要精彩的多,但知道的人却似乎跟故事的精彩程度不成正比。
略微对陈庆之生平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是个牛逼人物,就连李泽坤这么自恋的人,都不敢觉得自己比人家更牛逼。
陈庆之此人虽不甚出名,但却有个响当当的名头,人称“战神”!当然,这肯定不是他自封的,而是被后来无数仰慕之人已经当时无数败服在他白马之下的敌人给取的。还是说说他的光辉人生经历吧,这样才更有说服力一点。
陈庆之此人本是两晋南北朝时候,南朝小国梁朝的庶人之子,当时庶人和士族之间的分界线还是相当严格的,因为出身寒门,所以,陈庆之从小就没啥好出路,在梁武帝萧衍身边做随从。出身寒门本来也没什么,男儿立世,出人头地的机会多得是,只要你有本事,就不怕不露头,即便是在封建社会里也是同样的道理,但偏偏陈庆之身体文弱,武艺极差:“射不穿扎,马非所便”,对于一个立志成为带兵打仗的武将来说,这几乎就是一个不可原谅的缺点了。
所幸的是,陈庆之身上不光有缺点,还有很多的优点,比如说他心思细腻、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等等。但从这为数不多的几个形容词里,我们很轻易就能看出来,他的这些优点必须真正开始带兵之后才能显现出来,被众人所知。所以,他一直缺少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只能在陪着皇帝在公众下棋,而且一下就是二十多年,虽然他棋下的也是极好,但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玩伴而已,想要从玩伴成为亲信,除了韦爵爷之外,能做到的人不多,陈庆之自然也不能。
就这么陪皇帝下棋,蹉跎着岁月,一直到他四十二岁那年,当时陈庆之自己估计都准备好了棺材,准备这辈子就这么郁郁而死了,毕竟那时候的人平均寿命还不到五十岁,他一只脚基本已经迈进棺材里了。
但就在他对一切心灰意冷的时候,皇帝不知道怎么抽风了,忽然任命他为武威将军!当然,这并不是说皇帝发现他的军事才华了,认命他为武威将军也只是给他一个身份,让他去帮自己迎接当时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的叛降而已,有点类似于皇帝派宫里的太监作为行军监军跟从大军打仗的情况。
本来完全没可能打仗的一次任命,彻底改变了陈庆之的命运,接收完叛军之后,梁武帝为了图方便,也没更换任命,让陈庆之又带了两千人去护送着豫章王萧综接管徐州去了。当时徐州那可是战略要地,梁武帝以为北魏反应不会这么快,没想到人家一听说徐州反叛了,立马便下令两位赫赫有名的宗室将军带着两万大军前去征讨。
可怜陈庆之护送着豫章王还没到达徐州呢,北魏的军队就杀过来了,在陈庆之的两千人到达徐州的必经之地上安营扎寨,准备进兵。终于有仗可打了,陈庆之岂能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尽管敌人十倍于己,但陈庆之不光没有退缩,而是在得到消息的时候,第一时间进军,结果北魏的军队很配合,在一通战鼓之间被陈庆之的两千人马霎时击溃,四散败逃。
这是陈庆之实实在在打的第一仗,而且也很可能是他之后所有战斗中实力比例与敌人最接近的一次了……是的,你没有看错,是比例最接近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