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5章 鲨船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记得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每一个小镇上都曾经有一家打铁的作坊。我还记得那些风箱和炉子,还有用锤子凿打的声音。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作坊不见了。

    整个操作过程尽可能地不用刃器,因为那样会将纤维割断。但是,在剥皮之前还有一道工序,就是要先把树从中间刨开(树是空心的),然后展平,这样一来皮就容易剥了。遇到节子多的情况,皮也不太好剥,所以,在它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经常修剪枝条。

    这只是刚做完了第一道工序,下边还有21道呢。

    剥下的皮把它卷起来,晒干。树皮一经晒过以后颜色会变得很不好看。

    每年我们差不多都要剥7 贯(每贯约3.75公斤)重的树皮,27公斤左右吧,好的树要15棵。

    伐倒的树也不会有丝毫的浪费。除了剥下的皮是作为“椴木织”的材料以外,那不能用的部分可以当柴薪来烧,中间其余的木头是冬天取暖的好材料。

    另外,现在有些工业实验厂还用那样的木料来雕些装饰品木刻,也有的用它来做杯垫,因为竖着切成圆片儿正好是杯垫的形状。

    这些程序都要在梅雨期结束前后完成,等到雨季一过就要开始晾晒了。所以,这个季节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天气预报,雨季结束前的两星期是关键。

    纺丝是女人一生的工作

    男人们做完了上面说的几道程序以后,剩下的就都是女人们的事儿了。

    剥下来的皮放进铁桶里,再放上树灰就烧起火来煮。最好是用栎树或者山毛样树烧成的灰,但是,也可以用椴树的,因为椴树在冬天用来做取暖的木材,所以,它的灰也可以用来煮皮。树皮经过这么一煮就会变软,再经过用手搓揉,它会分解出几十张的皮,就像是树的年轮一样一层一层的。然后再把这几十张的皮一张张地剥开。

    下一步是把这些剥开来的皮泡在米糠里。这大概是古人的智慧,用米糠一泡,用灰煮过的皮在恢复其原色的基础上,还能使米糠的颜色有所体现,出来的皮会更漂亮、更有光泽。

    米糠呀树灰都是利用自家现有的东西。过去的人真是有智慧。“椴木织”的过程从头到尾都不需要买任何材料,用的都是自家现有的,现在还是那样。

    用米糠浸泡这一程序跟温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9 月是最合适的季节。

    经树灰煮过的皮已经不是硬邦邦的板状了,所以,就竖着来撕它们的纤维。然后是浸泡,再晒干。

    往下就是我的工作了。要先拉丝。拉丝的时候皮一定要保持在湿润的状态下。

    宽度在三毫米左右。工具就是自己的指甲。这样一条条地撕拉下来。这样长的丝叫竖丝,它的长度跟树的长度是相同的。所以树养育得好丝也就会很直、很长。把拉好的丝捆成一束一束地就要晒了。晒好后再用水泡,泡后再晒。椴树皮的丝线就是经过这样的泡了晒、晒了泡的过程;颜色才会越来越漂亮。而且,用它织出来的帽子、鱼网也才会结实耐用。

    纺线,就是把拉下来的丝纺成一根整线。织出60米长的布至少需要2 万米长的线才够。纺线的时候不能用系来连接,因为那样的话,一上机织布对织出来的布上会出现疙疙瘩瘩的结。所以,在连接的时候要捻着结。在接头的地方,上一根的线头儿如果很细,那么。就把细的一头儿撕开,夹在下一根线头儿里,下一根线的线头儿也劈开,交叉着左一夹右一夹,再用手捻捻就算捻到一起了。接头儿的地方既要让它结实,又不能出现粗细不均,否则,织出来的成品就不美观了。所以,看似简单,真正做起来还要有一段适应的时间呢。这样的活儿一般都是老奶奶们做的,她们会边聊着天,边凭着手的感觉就把线搓上了。冬天,也会一家子围坐在暖炉边上搓。

    我们那里,到了冬季,也就是从11月到第二年的4 月,全村的女人们都在搓线。

    到邻家去喝茶聊天也要带上手里搓着的线。

    总之,这个活儿就是要时间。老奶奶们从早上一起床到晚上睡觉为止,一天都在那儿盘着腿不停地搓。其实搓线也是锻炼手指关节最好的运动。所以,我们关川村就没有一个半身不遂的病人。

    搓好的线团儿差不多有一只手能握住那么大,要搓18个这样的线团儿才够2 万米长。

    线团的形状有点儿像烟台梨吧。这是为了能让线团儿站立得住才绕成下大上小的形状的。绕线团儿也得让线在湿润的状态下进行。线团儿绕好后还要再捻一遍,是为了织布的时候好织。捻的时候,把线团儿放在捻线机上,捻线机是由一个大圈和一个小圈组成的,线在两个圈当中来回转几圈就捻均匀了。

    捻过以后,把它们缠在麻秆儿上,我们用的麻秆儿是芒麻的茎。

    在秆儿心插上一根铁棍,但要让铁棒的粗细正好是插在麻秆儿心里掉不下来。

    捻线是第14道工序,一圈一圈地捻,得捻几百圈才行。

    用捻线的次数来分竖线和横线。捻的次数多的用做竖线,横线捻上几圈就可以了。这样的活儿在过去都是集体共同操作的。说好今天在谁家,那么,就去五六个人到那家里去捻。

    线捻好了以后,就该往织机上架了。也就是把线分别架在横线和竖线的框子里。

    整理一下就可以开始织了。

    “椴木织”跟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跟农耕期忙闲的衔接也很恰当。这也是“椴木织”能延续至今的一个理由吧。

    每年的4 月,当冰雪融化了以后,就是采第一茬山野菜的时候。采完了农耕也该开始了。等种完了田,第二茬山野菜,像槭菜、竹笋这样的又可以采了,这个也完了以后,就该到了砍伐椴树的时候了。伐了树,剥了皮,就到了盛夏时节,休息一段时间以后,一进入9 月就可以煮树皮了。接下来,等割完了稻子,女人们就该真正开始“椴木织”的作业了。

    现在,为了来观光的游客,我们的“椴木织中心”一年都在不停地织呀、捻呀,进行着一系列的加工作业。

    托大家的福,“椴木织”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长,这是既难得又值得高兴的事,但是,目前的生产量却跟不上。这是一个难办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继承人。

    过去,嫁到关川来的新媳妇,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学会这门手艺,否则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她们都很认真也很用心地学,当然也吃了不少苦。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是时代不同了,绝不会做委屈自己的事。继承人的问题也许就出在这里吧。

    “椴木织”是我们关川的骄傲,它能让各年龄层的人都能找到用武之地。已经延续了这么多年的工艺,真想让它作为村子的一种代表工艺再延续得更长远。

    柳编手艺人田中荣一/丸冈正子(1934年3 月7 日/1923年3 月13日生)

    盐野米松:有一种装行李用的柳条包,就是在旅行或搬家的时候把衣服等日用品装进去,然后用绳子捆好,或搬运或邮寄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还有比柳条包小很多的被用做饭盒的小柳条包。现在这些东西都看不到了,因为它们都被别的材料所替代了。

    技术是因为有用才能保留得住,也才能流传下去。

    具有制作柳条包和旅行包技术的人倒是还有,但是,现在没有人用这种东西了,所以他们也就拿不到订货了。又因为没有人制作这种东西了,所以,也就没有人再卖为生产它的原材料了。杞柳工艺的材料是一种叫做行李柳(学名 Salix horiganagikimura)的植物,它曾经是在日本的各地都能找到的植物。材料很多的时候,可以从那众多的材料当中挑选出最好的,然后来编出最好的物件。在博物馆的展室里,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做工精细的作品,虽然已经历了很长的岁月磨难,但还是那么漂亮。这样的东西并不是因时代的进步而得到发展,尤其是手工艺,倒是相反的情况更多。

    日常生活用品的销量是靠着消费者来维持的。如果有一个地方的齿轮脱了轨,那它就像是陷进了不能自拔的沼泽地,并且会慢慢消失掉。

    技术好的手艺人皆年事已高,但他们还在为保存这门手艺而倾注心力。杞柳工艺就是这样。编制花笼,还有买东西用的筐,只是作为一种土特产或工艺品,要让它再辉煌一朝恐怕不那么容易了。

    这种柳条包的产地在兵库县丰冈市的附近。由于流注日本海的元山江经常泛滥,使这一带的生态环境很适合柳的生长。于是,那里一片片种的都是柳。现在,种植还在继续着。丰冈有一个“杞柳制品协同组合”,在那里生产一些供观光用的土特产和工艺品。田中荣一是“协同组合”的理事长。同时,他自己还有一个专门收藏柳编物的博物馆。

    他给我们讲关于柳树的年代推移,讲他们栽培柳树的经验和杞柳工艺的特征。

    丸冈正子给我们演示了编制小柳条饭盒的过程。这种由麻丝跟柳条的组合而编成的盒子有着不可思议的外形。

    田中荣一口述:

    我居住的兵库县丰冈市但马镇是一个地处山中的小镇。“但马”的方言发音跟“谷间”的发音差不多,正好体现了我们那里的地理特点,周围满视野都是山。志贺直哉(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译者注)那篇闻名的小说《在城崎之上》中出现的城崎温泉就在我们那儿附近,还有一条注入日本海的元山江从镇上流过。

    这条江在过去经常泛滥、发洪水,有时还会一连多日呈现出一片广阔的湖泊状,稻子都会因此烂掉。尽管是这样的地方,但杞柳却能顽强地生存,而且长得很好。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了杞柳的编制工艺吧。

    我们带来了编柳条包的原材料——柳。本想给你们看看的,可是它们已经干枯了(笑)。杞柳的种类有700 多。今天带来的这种是叫做行李柳的专门用来编笼子呀筐一类东西的柳。

    在我们当地会把柳分成大叶、中叶和细叶三种,根据它们的大小不同而决定了用途也木同。

    过去,全日本各地的柳材都集中到我们丰冈地区,那数量有三十七八万公斤之多。那时候,编得最多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柳条行李筐。大正年间(1911一1925年)

    叫“大正筐”,在当时很盛行的。过了不久,新开发了用人造纤维制造的“纤维包”,现在,我们那里已经从行李的“筐镇”变成了“包镇”。另外,比如把筐都编成手包的形状或是购物篮子,总之,给予老式的筐以新的变化,以使它能保留下来。

    这就是我们那里的现状吧。在我们“杞柳制品协同组合”挂名登记的有百十来人,但实际上真正技术好的工艺师却并不多。甚至少得有数。

    这些工艺师们大多都到了丸冈这样的年纪了。我们的柳艺在被认定为传统工艺以后,我们也开始把培养继承人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来抓,现在,有不少三四十岁左右的家庭主妇都说想学学看,人数挺多,她们还真努力用心地学呢。

    但是,这种柳艺作为职业又怎么样呢?当然以前是能靠它吃饱肚子了,可现在,在跟国外的进口商品竞争当中,就不好说了。

    我们那里的杞柳工艺据说是在1552年前后开始的。当时是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的。丰臣秀吉平定全国以后,就在丰冈建立了自己的城池,这项产业也就从那时开始了。

    过去曾经把“杞柳”称做“骨柳”,到了近代,日本有了法律,同时又有了“协同组合法”,从这个时期开始一些学者就研究来研究去这种东西的叫法,最后决定把“骨柳”叫“杞柳”了。现在要查“杞柳”的语源,会发现“行李柳”在有的地方就被写成“杞柳”。过去,每当战争的时候,丰冈就会承接很多制作大行李筐、将校用的行李筐和各种军用行李筐的任务,这样的东西在当时都是作为特需品来生产的。包括西南战争(1877年)日清战争(1894年)和日德战争(1914年)时,这种行李筐都是很畅销的东西。据说还出现过抢购的现象,但现在,这种大筐类的东西已经基本上不生产了。

    最高级的是土佐柳

    我们编制柳艺用的柳是种植在田地里的,它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到了秋天叶子都落了以后,把它们收割起来,系成一捆一捆地立在田圃里,经过了一个冬季,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再把它们两三根一组地插在地里,过不了多久它还会生出根来呢,随之新芽也跟着长出来了。这时,树液开始活跃地穿行于皮和茎之间,所以,皮剥起来就很容易,而且也只有这个时候皮才是最容易剥的。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要么茎秆中的养分流失殆尽,茎秆变得很轻;要么就是时候太早,皮剥不下来。这剥皮的时机真是短如一瞬。

    把剥了皮的柳茎放在江水中洗去附着在上面的粘液,在荫凉的地方晒干,一定要晒得干透了才行。等一过了伏天就可以拿出来用了。如果用刚刚割下的柳茎来编东西的话,那么,过不了多久编好的物件上就会出现缝隙,所以,在准备原材料的阶段,这些也都要预想进去。并且,在栽培阶段,当柳长出新芽的时候,要将所有多余的新芽全都去掉,只留一根最直最好的,这样柳才能长得好。

    但是,由于长时间以来已没有人愿意出高价钱购买原材料了,原材料随之越来越少,现在从事柳编的人只有靠自己种植原材料来供自己编制之用了。

    在原材料中当属用土佐(高知县)柳编出的东西最好。土佐柳是种植在土佐的“四万十川”(位于日本四国南部的著名大河,在日本被称为最后的清流——译者注)沿岸的。过去,还在从全国各地收集材料的年代里,那里寄过来的柳都是剥得白白净净,按照长短不同的规格整整齐齐地分开的。那时候,像火车站、邮局这样的地方到处摆放的都是装行李用的柳条包,堆积如山。

    下面我该说说编制的方法了。

    编的时候,麻丝和柳是交叉着编的,不习惯的人很容易走形或起波。听那些编大柳条包的人说,开始编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地把柳条挑到上边来,所以编出的东西就不平,慢慢地习惯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柳条是要向下按的,而且需要用力让柳条排得齐,这样编出来就不会起波了。

    柳编不像竹编那样,它不是按竖横顺序来编的。编柳条饭盒时,是柳为竖,麻丝为横来编的。在我们看来藤编比柳编容易,就是因为一条藤拿来以后用不着对其部位进行分配就可以编了。可是,柳就不是这样。同一根柳,你可以根据它的粗细不同,粗的那段用来编行李箱,细的那段则用来编饭盒。这样一来,一根柳就能在两种物件上被活用。在所有产柳的地方,都会有只用细的部分,也会有只用粗的部分的业者,他们在编制物件的同时,也因这样的分工而使整个地域的原料得到了良好的利用。

    过去,在全日本的各地都有柳田,可是现在恐怕也就剩五六十公亩了吧,至多也超不过一公顷。

    但,这已经足够满足生产需求了。现在,藤编比柳编更受欢迎,而且,藤编在材料处理上也比柳编省事,编的物件还可以自由发挥,所以需求量比较大。

    柳编,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因为柳里边含有一种特殊的成分令虫子敬而远之,所以,用柳条包来装衣服用不着担心里面的衣服会被虫子啄食。

    用柳条盒做泡饭

    柳编还有一个特点,它在被水浸过以后会变软,干了以后又会变硬。比如:用它盛饭时,饭里的水分会将柳条泡大并增强柳条间的密度,甚至能密到看不见缝隙。

    用它来吃泡饭都不会漏下水来。

    过去,信使们都是用它来装上信或文件运来运去的。遇到下雨的时候,雨水虽然淋湿了柳条包,但是绝对弄不湿里边的文件,就是因为柳条包有遇水膨胀的特性。

    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试一试。从前,早上离开家外出干农活的时候,要把用柳条编的饭盒装满饭,而且连盒盖都塞得满满的,上下之间夹些腌梅子呀咸鱼一类的东西当菜。吃的时候先吃盖子上的,因为上边的吃完了就可以盖上盖了。干活干到下午肚子饿了再吃盒子里的。吃不了的,等晚上回到家,孩子们会扑上来抢着吃的。用柳条盒装饭既保湿又保温,一举两得。而且饭还不会粘在盒壁上,总是那么干爽。

    所以,现在我们去钓鱼或是去登山的时候还会用它来带饭。

    使用的时间一长,盒子上会附着些东西把缝隙塞住。但,这跟米饭里的水分使柳条膨胀并使缝隙消失是两回事。从前好像在中国还曾经有过用柳条编的花瓶,就是装上水插上花吊起来观赏的。

    柳编就是这样不但不漏水而且还有弹力。

    过去,有人调动工作啦、学生们去修学旅行啦,这样的时候都是把衣服用具装在柳条包里来搬运的。住在二楼上的人有时还会把行李从二楼就扔下来了。但是,即便是那样柳条包也不会被摔烂。

    柳条包的编制过程看上去会让人觉得由机器来编似乎也可以。而事实上,大正年间就曾有过一个时期将柳编包上的麻丝换成了钢琴上的钢丝。现在,柳编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我们也在考虑是不是再恢复那种机器生产,但是毕竟由机器制造出来的和手工编出来的感觉不一样,况且,不同的手艺人编出来的作品也都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有的人擅长用粗柳,有的人擅长用细柳,他们会把自己的个性充分地体现在柳编上。

    在我们当地有编制经验的、年纪跟我不相上下的还有几十人。但是,工艺高超的名将也就二三个人吧。

    其中的一位就是丸冈女士,下面请她再给你们讲讲吧。

    丸冈正子口述:

    我是丸冈。可称不上是什么名将,只不过是在从前利用干农活的空闲自己学会了而已。我做姑娘的时候,柳编是大家都要学的一门手艺。我今年都已经72岁了,从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很熟悉柳这东西了,我是属于看样学样,久而自通的那一类。

    而且,那时农田也有闲余,我们就自己种柳,然后想编什么就编什么。

    我先给你们说明一下柳编的顺序。

    编柳条包时用的板子(工作台),样子是很普通的,但是这一张已经有100 年的历史了,它可能是用松树做的。这里还有引线和引弓是用竹子做的。在竹子上绷两根丝线,把柳条往上插着编起来就是了。

    在编的过程中,要用一根竹片来压着正编著的物件,竹片的一头伸到人坐的坐垫子下面,用另一头来压住物件。这样两只手就可以自由地运用了。

    编柳条饭盒要用模子,根据所需饭盒的大小,模子的形状也有好几种。柳条饭盒跟普通的柳条包不一样,是用筷子来成型的。

    开始编的时候先在弓上绷两根麻丝,这两根麻丝的位置正好是饭盒的正中央,所以要用比其他的丝粗一倍的。

    把卷着麻丝的竹圈吊在伸手够得着的地方,这样一边拉过丝一边编就很省事了。

    但丝一定要保持湿润。

    但凡能编柳条包的人一般是什么样的物件都能编得上来,惟有这饭盒有点儿与众不同。过去,姑娘在出嫁前都要把它的编法学会才行。

    具体编的时候,刚才我不是先在弓上绷好了两根丝麻吗?就在这两根丝中间交叉着将柳条编进去。粗细要均匀,柳条编完了,再来上一排丝,这么重复地编下去就行了。

    我开始柳编是在十六七岁的时候,用了一个冬天可还是编不出个像样的东西,弄不清到底是哪儿不对,就去请教我父亲,在我们那里男人女人都干柳艺。父亲把我一通好骂,骂得我直哭鼻子。

    我们那里的习惯就是入了冬才开始编柳艺,其他地方都是在农闲的时候干。因为丰冈是个雨多雪多的地方,所以很盛行这种在室内可以搞的副业。男人们比较多的是编那种大的装行李的柳条包,因为东西大,所以他们得在一个大台子上半蹲着来编。而我们女人因为和服的下摆窄,上上下下的不方便,所以就以编小东西为主。

    要问我一天能编多少个,战争时期,麻丝用得少,所以,一天编个百十来个不成问题。那时候编得都比较粗糙。

    战时的丰冈有过上缴的指令,凡交够一定数目的人可以在神宫里饰挂上写有你上缴数额的纸片,也算是一种表彰吧。

    那些柳编都是用做军需的。

    在编制的过程中要让柳条始终保持湿润,所以,编到半途中都要啧啧雾气。从前,每一间柳编的作坊里都摆放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