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年底的台湾,可谓是风起云涌,龙争虎斗好一派火爆异常的盛景。特别是台北市和高雄市两地,选票大战打的是战鼓喧嚣,你来我往,战的叫观战之人都感觉热血沸腾。
从竞选人拉票的第一天开始,各选区的各的宣传就充斥了台湾每一片土地。只要有人有选票的地方,各方高手就必定使出浑身解数前来争夺。
激烈的竞争使得这场选举的恶质选风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党政策买票、互揭弊政成风;候选人互相攻讦,金钱、黑道无所不用。目前,选举进入攻坚阶段,各参选政党和候选人正卯足全力冲刺。
台北市是台湾第一大城市,集全台湾政治、经济、教育、娱乐、文化于一身,是台湾的政经中心和最繁华的城市。
台北市属于台“行政院”的两个“直辖市”之一,由于人口众多,加上被定位为台湾当局的“首府”其地位远高于其他城市。特别是1998年台湾省被废掉以后,台北市的地位更显突出和重要,被台湾政治人物视为当选台湾当局领导人和台湾政党走向“中央政权”的必经之路。因此,无论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对台北市长选举高度重视。
仅以台北市市长竞选费用一项,政府官方报告限制平均每位候选者都有两千五百万元的竞选费用,可是仅在初期,一亿元新台币的数字早就成了最低下限。
而这一次台北市市长的竞选过程中,身为青年党候选人的赵邵糠听取了赵文凯的建议,从一开始就没有正面与执政党方地竞选人冲突,而是尽可能地避其锋芒。而执政党也似乎清楚目前虽然是党内分裂。双方只要一斗法就会两败俱伤。因此就是有“教训意味”地进攻,但也只是“轻微”的试探而已。这样一来,原本等候“鹬蚌相争”的民党陈阿平却是坐不住了。
青年党竟然不攻击执政党。而执政党地进攻幅度却也只能伤及赵邵糠的皮毛,并且执政党候选人本人并不善言辞,相比赵邵糠,高低上下立判。双方之间的选票马上就拉开了距离。而陈阿平这个时候也不得不使出所有的手段,开始大造声势。
也就是从1994年台北和高雄两地地市长选举开始,传媒成了各个政党的宣传舞台,各个电台都播放着各种各样的“政治谈话节目”完全的把民主选举当成“跑马”来播出。而整个台湾传媒就会随着选举热度一窝蜂地起舞。
节目有的以呈现竞选花招为题材,有的则以冲突火辣的话题为素材,甚至有些节目干脆就是自个儿当主持人或惟一嘉宾。形成另一种变相地“政见发表会。”
做的最明显的就是一些电视公司只邀请“特定”的党派上节目,使得外界指责这是政治势力介入媒体所致。
堪称全由传媒捧出来的“超级政治明星”陈阿平,就岚最大地受益者。
就赵文凯所知,在陈阿平个人出版的书中,陈阿平反倒要求传媒要“自省。”“不只要做乌鸦,更要当喜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言语举止自相矛盾地标准政客。
台湾选举的各路人马“参选大爆炸。”众多民意调查均指向“知名度”将是当选与否的重要关键。也无怪乎台湾一选举,传媒就发烧,传媒热滚滚,选民闹烘烘。
众多候选人中,被媒体包装出来的政治明星陈阿平。此人针对执政党人黄州的施政缺失,主打市政议题,提出了“走出悲情,迎向希望”把台北市建为“快乐的市民、希望的城市”的竞选文宣。然后针对外界把民党与暴力划上等号的既存印象,提出族群融和、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的诉求。最后在竞选宣传车上首次扬起“中华民国国旗”声称当选后应该把“中华民国”带进市政府,除非经过“公民投票”现在使用的“国号”、“国旗”20年不变等等。
一连串的攻击和对执政党的贬斥,使得陈阿平民意指数狂升,没有过多久,他的第一个对手黄州就已经远远的被甩在了身后。紧接着此人便开始稳扎稳打,打算以决定性票数赢了青年党的明星人物赵邵糠。
相比之下,赵邵糠要稳健的多。按照历史,赵邵糠为了选票数量,大打“省籍”牌,希望借此来吸引“省内”的绝对选票。可是按照轨迹来说,这个策略从一开始就走错了。
正如民党对“台湾省长”竞选的陈立,此人也是打“省籍”牌,结果惨败给执政党宋玉。这不能不说,试图采取“分化”策略,放弃一部分人,拉拢一部分人的做法是错误的。
因此赵邵糠从一开始,就主打“民生”牌,提出提高台北市的民生指数,希望以务实和谋求为市民争取更多的“福利”为前提进行选举。并且承诺,一旦当选,将尽全力的主抓台北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环境的改善,并且兴建利民的设施。
而且青年党由于是从执政党分割出去的,因此从一开始就有一定的选民基础,再加上执政党统治台湾多年,虽然丧失“民心民意”但是提出新的执政纲领的青年党,无疑叫大家产生了一种“希望。”
可以说,相对“执政能力”而言,青年党的形象要明显高于民党,毕竟民众都喜欢看到“大义灭亲”的角色是如何“当家作主”的。
台北如此,高雄市同样如此。首先是执政党籍的现任市长吴敦、民党籍的资深“立委”张雄、新党籍的汤根以及无党籍的施中响与郑德尧等人实力不相称的比拼。
之所以说是实力不相称。第一个要说地就是民党张雄了,此人被一开始竞选首先就失去了高雄市所有女性地“选票。”原因无他,此人因为“一夫两妻”地私人问题,从一开始就背负着“陈世美”的骂名。而且此人也不清楚是脑子出了什么问题。似乎是为了“彰显”家庭“和睦。”结果弄巧成拙,竞然公开的要求自己地“小老婆”给“大老婆”梳头。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位想证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