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bsp;   十余招手,翁如松已自觉出,当面道人实是自己下山以来,所遇唯一劲敌。

    道人对于翁如松,更是暗中惊服不置。

    招式精绝,还可说是艺出名门,难道小小年纪内功也深厚如许,以自己百年修为,竟然战来旗鼓相当,岂能说不是奇迹。

    一老一少,愈打愈为谨慎,稍沾即走,招式全都不敢用实。

    刻许地光,交换已不下百十余招。

    慢慢的,两个人己慢而快,快得只见两条人影飘忽往来,已难分清敌我。

    天台绝顶,顿为劲风所笼罩。

    翁如松为欲得璇玑客下落,进而完成师命,志在必胜,连师嘱不准轻用的如来七式也施展出来,牟尼禅功也贯注掌力之中。

    每一掌都有千钧之重,每一掌都能裂石开山。

    道人为保百年声名,也是绝招百出,融昆仑山、武当道的绝学于一炉,铁袖如钢,劲力山涌。

    显然的,道家罡气,道人也极深火候。

    这真是百年难提一见的精彩搏斗。

    但见劲见激烈,碎石溅飞如雨。

    激战中,翁如松已有所觉。

    师门绝学,似为道人所熟知。

    因此,在每抽招换式之间,每能洞烛先机,加以封拦或化解。而自己对于道人所用招式则茫无中,全凭着灵敏的身手适时拆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这一发现,立刻了然自己已立于不利地位,如不改弦更张,最后落败的还是自己。

    师门威望固不可因我而损,师命能够完成与否,亦端赖此战胜负而决。

    一念及此,顿忘得害,连道人何以通晓师门绝学,彼此有无渊源,都不去深想,竟把火灵暗中运聚起来。

    “道长,请留意了!”

    朗喝声中,一式神炎天降随掌发出。

    倏见一团烈焰随掌涌出“呼呼轰轰”直向道人卷去。

    且幸喝声先出,道长已自留意,虽知翁如松必有秘招施出,却没想到竟是自己从未一见的功力。

    还算自己修为功深,事先又已有准备,一面将护身罡气十成发出,一面疾展身形,火速闪避。

    就这样,也把这位遁世高人吓了一跳。

    同时翁如松也听到有人呼唤:“松弟,不可鲁莽!”

    经过湖口,两个多月的潜修,翁如松的火灵功又自有了进步,但还没到收发自如的地步。

    故虽听到有人相唤,声音有熟悉,但想回掌势也不已不能如愿。

    不过,经此一来,第二掌却没再发。

    道人虽将烈焰躲过,果树山花却被烧一大片。

    就在这个时候,一条矫健人影也飘落在翁如松面前。

    这个突然出现的人,正是引导翁如松前去莲花山,而又神秘失踪的贾芸。

    “芸哥,那天你到那里去了?找得我好苦!”

    翁如松见到贾芸大喜过望,立刻追问当日发生的事。

    “别忙谈这个,让我先介绍一个人。”

    随说随用手指着那个已然走身来的老道人说道:“这是家师,道号乐天羽士”

    “侄儿狂妄,还请师叔多多担待!”

    翁如松不待贾芸话完,已自向乐天羽士请罪。

    敢情这乐天羽士与无垢上人亦相交极笃,翁如松也听师父提起过。

    乐天羽士立即将翁如松欲跪的身形拦住,微笑着道:“有意相试,何罪之有?此处非谈话之所,随我来吧!”

    老少三人相继攀下峰头。

    乐天羽士师徒隐居之处在一片松林之中,因地制宜,设有颠倒五行迷踪阵。

    匆促中,翁如松如何容易发现。

    这位隐世高人待二小坐定后,率直地说道:“乐天羽士是我出家后的道号,未出家前,江湖中人称我为璇玑客。”

    翁如松“哦”了一声,两只大眼怔怔的注视着乐天羽士,一时说不出话来。

    贾芸却嚷着说道:“师父坏死了,既然您就是璇玑客,为什么让我和松弟前去莲花山?”

    想是师徒俩相处随便惯了,贾芸的话,乐天羽士并不介意,依然含笑说道:“傻孩子,不叫你们去趟莲花山,怎么能另有奇遇?”

    翁如松又“哦”了一声,这时的他简直真像个傻小子了。

    乐天羽士看着他那呆怔的样儿,又道:“也许你很奇怪,令师既然与我相识,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我的住处。”

    是呀!这正是如松现在所想的问题,不由凝神聆听。

    乐天羽士又道:“在此之前,我们几个老人曾一度晤面,详情一时也难尽述。

    总之,这种安排是当时共同决定的,用意不外在养成你的独立处事的能力,不如此,也无法促成你们的各种奇妙遇合。”

    翁如松至此恍然顿悟,于是问道:“关于佛令、玉-,不知如何着手,方能早日得到,尚请师叔明白教示。”

    “一切机缘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不过时机也快到了”

    语此微顿,忽又像想起什么似的,向翁如松问道:

    “你刚才最后一掌可是从璇玑洞得来的绝学?是一种什么功夫?”

    翁松据实将当日经过从详禀述,到于受呼延靖之托,代他物色传的事,则略而未提。

    乐夭羽士想了一想,说出下面的一段话来。

    “那已是近百年前的事了。

    我当时出道不久,遇着一位昆仑派师执前辈。

    那位前辈传学善记,嗜武若狂。

    各家各派之学,无不熟知能详,这样他还不能满足,足迹所至,国内名山大川,游历殆遍,以搜求各种绝传的技艺,着了一部武术搜奇。

    那位前辈对于我赏识有加,指导了我不少练功秘决,那本武术搜奇,因而也看过一遍。

    关于火灵功,那本书上也有记录。

    大意是说,这种功夫源出殷末周初一位女修士之手。

    这位女修士曾位纣王抗拒周兵,嗣为一高僧引渡,转入佛门。

    因此,这种功力兼具佛、道两家之长,与你师门所传应属并行不悖,你不妨将两种心法合并研练,去其火爆,存其真如,可能比现在的效用还要大。”

    翁如松听了这段近似神话的叙述的,再一默想真经末段所录,心领神会,狂喜的道:“师叔你说的可能不错,附录上也是这么说的,火灵功练至极限,无声无息,亦无烈焰。

    侄儿初学不久,想是功力未纯,才随掌有烈焰喷出,今后当本师步指示,合并潜研,以免多伤生灵,有违天和。”

    “能有这般存心,天必佑你,可与芸儿稍作盘桓,明晨前往金陵,对你图谋的事或有助益。”

    贾芸领着翁如松出得松林,找了一个风景幽美的地方踞石而坐,详叙别后经过。

    原来他当日找到璇玑古洞,被一股奇妙的音乐吸引,不由自主的走进古洞。

    他走的中间偏右的一条通路。

    这种声音祥和美妙,令人浑忘一切。

    他街着这个声音,见到一位妙龄女尼,宝像庄严,在吹着一去洞箫。

    “就是这支箫。”

    随说随从腰间解下来去洞箫,递给翁如松。

    箫长二尺二寸,色作黝黑,似为金属制成,入手冰凉,侵人肌肤。

    如松略一鉴赏,递给贾芸,听他继续说将下去。

    “女尼见我入洞,即停止吹奏,看了我半天,说了一句:‘解铃还须系铃人!’

    我当时听,不解何意?

    她也没作解释,便把我留在洞里,给了我一本箫书,要教我吹奏之,箫声一止,我便想到了你,自是不肯。

    她仿佛有如目睹告诉我,说你另有遇合,不必替你担心。

    奇怪得很,她说的话好像具有一种魔力,使人无法抗拒。

    这样,我便留了下来。

    她不但教我吹奏,还教我一种内心法。

    她说:‘这种心法与箫谱相输为用,也就是说,这种仙功心法愈是精纯,则谱出来的调子效用愈大。’

    一再叮嘱我要好生学习,将来用处极大。又说不学好箫谱,绝不放我出来。

    我见她对我毫不防范,几次试着想逃出来,结果都归失败。

    转来转去,仍旧回到她的面前。

    没有办法,只得收敛心神,随她认真学习。

    直到月前,她认为我已小有成就.才放我出来。

    临行的时候,送给我这去洞箫,叫我回来继续研练,并且还托我替她完成一椿心愿。

    我因感她相待之情,请问她的法号。

    她说:我将来自会知道。

    我又问她的心愿,究意是什么?

    她说:救一个人,渡化一个人。

    救什么人?渡化的又是那一个?这回我想她必然会告诉我了。

    谁知追问之下,她仍然说,一切不必多问,时至自会分晓。

    她说的的话似乎含有无限禅机,直到现在,我心里还是一团谜。”

    翁如松接着也把呼延靖的奇异之处,说给贾芸听。

    两个人细一推详。

    这个女尼必也是一个奇人,而璇玑古洞还不知蕴藏着多少神秘。

    从而,他们也领会出,深山大泽不乏能者,所谓的武林十异,不过时常行走江湖,为人所知,至于一现即隐,或根本没在江湖上走动过的奇人异士,还不知究有多少。

    一窍通,百窍通,这两个机遇不凡,聪颖无比的少年,不自禁的各生警惕,觉得自己所学,实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必要。

    翁如松遂要贾芸将所习内功演练给他看。

    他们坐处正当一条瀑布之侧。

    贾芸情不可却,微凝功力,双掌缓缓向瀑布推去。

    两股雾般的寒飙,自贾芸掌心发出,触及水面,顷刻即结成一层坚冰。

    这种功力正好与翁如松所学相反,类似雪山派的玄冰神功,似乎威力还要更大。

    贾芸又吹奏了一曲箫谱,听得如松心平气静,百念皆消,似乎不想置身武林,争强斗胜。

    一曲奏完,翁如松还在回味无穷。

    贾芸续道:“谱名十绝,可杀人,亦可助人,只是我功力现仍不够,师父还要我继续再练半年,不然,明天我真想和你一道去金陵呢!”

    翁如松原有邀约贾芸相伴前去金陵之意,听了这句话,只有把原意打消。

    两个少年促膝倾谈,仿佛心里有说不完的话。

    不知不觉,天已向暮。

    结伴之意既然落空,多事逗留,反而妨碍主人师徒用功,晚饭之后,翁如松便向乐天羽士告辞,连夜上道。

    临行的时候,乐天羽士告诫他:“人言不可尽信。”

    要他遇事深入观察,细心判断。

    他虽然还不能领会这位师执前辈告诫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他知道,此语必有用意,是以唯唯受教,切记在心。

    白天台赴金陵,杭州是必经之处。

    西湖十景,暇迩闻名,这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忽然动了游兴。

    虽然,乐天羽士告诉他:“金陵之行,或与所谋有益。”

    他已存注于心,但另外一句:“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他也没有忘记。

    既然不可强求,又何必急急赶路?

    他原可展尽轻功,当夜便赶到金陵。

    现在,他既有游湖的打算,脚下可就慢得多了。

    在他说,已经算慢得多了,但在别人眼中,他还是像一阵风似的,倏然间,就过去得很远了。

    好在夜静更深,行人绝迹,倒也不怕惊世骇俗。

    天亮不久,他就到了杭州,既不想落店,酒楼又没有这么早就开门的,索性迳往湖滨,打算雇条船,把一天时光全都消磨在烟水之间。

    天下事无独有偶。

    当他到了湖边,已有一条船开向湖心。

    游湖本是极为平常的事,实在没有值得注意的必要。

    但因那条船刚驶出不远,船上的人他已一眼看清。

    船上坐的是两个老头子,长衫便履,类似绅士,看过一眼,也就放过一边,自顾和船娘谈起交易起来。

    他没注意老头子,老头子却很注意他,从头到脚,把他打量个够,他因只顾和船娘讲话,这种情形却没看到。

    他问清船上有火,给了船娘几两银子,买鱼、买酒、买菜,看样子这一天他都不想离开船了。

    船娘先给他泡了一壶茶,迳去买菜。

    等到开船的时候,先前那条船早就没了影儿。

    他只是慕名而来,什么平湖秋月、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应该什么季节,什么时间,欣赏那处风景贴切,他全不知道。

    一任船娘划的那里,便算那里。

    江南春早,正月底,柳树已自萌芽。

    苏堤洞岸,绿意盎然,远望如烟似雾,别饶意境。

    这在他一天游程中,认为是最满意的一处。

    另外一个现象命名他注意的,但是游人的出奇的少。

    其实,他又那里知道,湖上春寒,还没有到游览的季节呀!

    穿过苏堤,已是外湖,除山水外,别说是船,连个人影也看不到。

    这个孩子反而觉得这里较好。

    为什么?

    他走不和名山胜水,看过不少奇境美景。

    在一般人眼中,胜道不衰的西湖,在他看来,烟火气太浓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像这种半因地势,半经人工培植出来的景致,自然不能与大自然相媲美。

    简单一句话,他游兴索然了。

    他要养息一下精神,准备夜来赶路,这里清静,天好打坐。

    他叫船娘停泊湖心,便行起功来。

    外湖较冷,这是船娘的感觉。

    是不是真的外湖要比内湖较冷,抑或是心理作用,她也弄不清楚。

    营业淡季,难得有人雇船,好不容易碰上这样一个阔少,又肯花钱,天冷,多穿件衣服问题也就解决了。

    船娘依言,停泊湖心。

    翁如松似己进入定中。

    他人本长得俊美.看着翁如松,无端的脸红起来。

    她欣赏翁如松,也许像男人欣赏美丽的少女一样,心中起了涟漪。

    傍晚,风渐大,船也有了波动。

    翁如松静坐如故。

    船娘不敢惊动他,因为他曾事前叮嘱过。

    意外的,应该说是非常意外。

    这个时候,竟然有船也驶向外湖,而且有四条之多。

    这四条船笔直的向翁如松坐船驶来。

    显是居心叵测。

    一场风波即将欣起,从而也揭穿另一谜底。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