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约束的是我们的情绪、意识和操守而不是我们的智慧、思想和实践。用勤劳和智慧创造未来。放弃了孩子就是放弃了未来和希望!
一转眼就步入了中年,和孩子一起出门的时候,同事和亲朋好友见面的问候也从“孩子多大了”转而变成“孩子在哪所中学念书”了。如果说孩子在四十中,大致都会得到这样的赞许:四十中好啊,孩子一定会考上好的高中,将来会考上名牌大学,孩子一定会有大出息!接着就会很关心地询问:孩子学习怎么样?每每遇到这样的话题,做家长的真是很难回答。如果说孩子学习不错,可谁敢保准就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或者闪失呢?没准在增强我们的自豪感的同时也助长一点孩子的骄傲情绪;如果说孩子一般,这样回答就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如果谦虚一点,说孩子学习还差得远呢,可想而知,这样的回答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心理影响。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是社会综合影响对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带来压力的来源之一,是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期望。不管孩子成绩好还是不好,都不是最终的结果,但都会对家长的心理期望值产生影响,进而会由回答这个问题产生的潜在心理因素迅速转移,影响到家庭和孩子的情绪。用什么样的一种心理期望对待上了初中的孩子,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孩子今年升入初三,不知不觉中全家被带进了一个特殊的世界。“初三”似乎是一个着了魔的词,让孩子和家长骤然间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彼此都不能适应。孩子的学习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无休止地写作业,每天早早就上学去了,又很晚才回家。回到家里连吃饭的空都是挤出来的,弄得家里的气氛紧紧张张的,很难适应,慢慢地觉得很疲惫。说实在的,看着孩子起早贪黑,无休止地学习,做父母的是又心疼又着急!甚至对当前的教育制度和社会现象都生出些许的怨恨,为什么就不能还给孩子一片快乐无忧的天空呢?心里存了疑虑,不免要反映到生活中,开始的时候有时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大发牢骚,替孩子鸣不平,总觉得社会不该把这么大的竞争负荷压在孩子稚嫩的肩上。但问题总归还得要解决,总不能让孩子在竞争中掉队吧,于是乎,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减轻孩子的压力,促进孩子的学习。作为家长,不自觉地就进入了“初三现象”的怪圈。
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几年来,中考热的不断加温,实际上,社会、家庭以及每一个学生和家长都已经把高考的希望转移到了中考上来,这是每一个有上了初三孩子的家庭共同面临的焦虑。孩子成绩好的盼着不要下滑,成绩差的总希望能够出现奇迹。不管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都祈盼着在初三阶段能够节节攀升。在这种情形之下,看似平淡的一天,总是被无形的心火烧烤着,许多家庭的生活轨迹被烧得变形甚至焦灼。家长惟孩子的心情而心情,惟孩子的脸色而脸色者有之;为提高孩子成绩动辄脑黄金、记忆宝、e-百分者有之;表面上不动声色,看见孩子的成绩单就喜形于色或大动肝火者有之,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家庭氛围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家庭的和谐稳定,影响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这样一想,自己也要很好地协调好这个看似很私人化的大问题了。
其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