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涉及恐怖题材的文学作品似乎流行起来。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网络走向出版并与出版结缘的网络写手越来越多;二是参与恐怖小说出版的出版社越来越多;三是恐怖小说的题材越来越多;四是恐怖小说改编成影视的越来越多。
1999年以来,跟据日本恐怖小说家铃木光司的小说铃声改编的电影午夜凶铃就名噪一时,因这部片子社会反应积极,商机可观,制作人随之又推出了4部续集。
2000年以来,张震讲故事影响波及东北及京沪地区。这盘据说全是讲恐怖故事的录音带在青少年中甚为流行。后来南京也有个电台也开播了一个叫“午夜聊斋”的节目,据说收听率也是很高的。
现代人怎么会如此着迷恐怖文艺作品?这里有很多因素。从心理角度说,恐惧是个体面临的某种紧迫而危险的情境时努力试图摆脱、回避却又无能为力的一种情绪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恐惧分为两种,一种是称为原始恐惧,它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存在于人的潜意识里,可以说是一种本能的原始恐惧,例如对对黑夜、对虎豹等;另一种是所形成的以中条件反应,它形成之后,一但收到信号。就会做出反应,形成恐惧
所以说,恐怖作品受欢迎是因为人们需要恐怖的东西来刺激自己。就像人类需要其它刺激一样,来维持大脑的觉醒度。也许存在就是合理的,不同类型的作品的确能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刺激。
当然,好的恐怖作品一定是根殖于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当中的,这就是为什么“天界、冥界”的人妖大战之类的作品使人读后很快就会被人忘掉根本的原因了。
某权威人士说:“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恐怖问题上是存在差异的,就是人们究竟对什么感到恐怖。中国人的恐怖往往与鬼神相联系,而西方不同,例如斯蒂芬•金的小说,他就着力于对心灵活动、心理创伤进行描写,从而制造出一种压抑的气氛,产生恐怖的感觉。”
张震也说:“恐怖作品其实完全可以脱离那些鬼怪、暴力的东西,国内早期作品夜半歌声,就根本找不出‘鬼’的痕迹,却同样能达到效果。”他认为,高层次的恐怖作品是利用悬念、推理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而悬念本身就具备恐怖的成分,二者间的关系是天然的。
这令人想到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它的作品表现得悬念恰恰就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恐惧,而这种恐惧悬念与鬼怪无关。
当然,也有一些恐怖作品的作者威了达到某种效果,故意使用一些低一点的手段,比如纯感官刺激,或宣扬宿命、轮回等,但这些恐怕只能视之为少段。恐怕作品如果只是为了吓人而吓人,那它就不会有生命力。
张震认为:恐怖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高智商的的创作,这也是一种智慧。人们看恐怖作品,在紧张之后,会有一种放松的感觉。恐怖故事分若干个层次,最低级的就是突然吓唬你一下,让你感官有个刺激,完了也就玩了。而最高层次的故事,就是越琢磨越害怕。正如真正的幽默和比较有意味的黄段子的插科打诨是不一样的。
人们在感受恐惧的同时,也是在寻求一种暂时解脱,评论家曾镇南也指出“文学作品里有一些恐怖情节、使读者感到恐怖的因素,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很重要的美学因素。”
严格的说,文艺作品,还是要增强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对生活、对人性要有一种美好的信念。鲁迅也说过,有些东西算不上文学作品,画什么的都有,没有画大便和毛毛虫的。并不时说画得像就是好。
说到底,这也是一种流行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存在有其根源和理由,我们就因该尊重规律、发扬它而不是漠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