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作为老三届的一个普通成员,我曾亲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又由于一份思想的执着,在“文化大革命”中曾努力地做过各种社会调查。近年来,有关这一阶段历史的更多资料、素材被逐渐披露、整理和出版,也有了更多的对“文化大革命”的讨论与研究,我对此也做了尽可能详尽的收集。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写一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小说。为此,我在艺术上尝试并探索过多种风格与手法,在思想上也做了相应的准备,曾经写下一份几十万字的“文化大革命大事剖析”的理论札记。现在,多年的夙愿总算实现了,我写下了这部芙蓉国。
对于这段历史,应该有文字记录下它们。
二
描写“文化大革命”的长篇小说,有几个难点:一,这段历史太近,全社会都经历过它,任何一部作品必须经得住阅读和检验,任何虚假敷衍的描写都将显得做作可笑。
二,这段历史素材浩瀚,不仅有数以亿计的人亲历,还有无数文字资料。如何在作品中艺术地概括这段浩瀚的历史,自然颇费琢磨。
三,这段历史又是错综复杂的。当一个作家试图去描写它时,如何不受各种表面现象的迷惑,需要思想的犀利与感觉的敏锐。
四,面对这段政治色彩很浓的历史,各种理念都可能纠缠作家的创作。艺术家自然要从艺术上概括历史,然而又不可能抛弃理念。如何理清纷至沓来的理念,并达到超越,最终解放出活生生的艺术感觉,在尽可能自由驰骋的艺术创作状态中写作,是需要训练的。
三
在这部作品的写作过程中,经常感到两种相逆的思维程序:一个,是艺术的、文学的思维程序。那就是从人物丰富的感觉、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出发,进而是人物行为构成的情节与故事,再进而,这些故事汇成的历史。在这里,历史成为人物活动舞台的背景。
反之,是历史学的、哲学的思维程序。最先考虑的是整个历史背景,进而考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发生的形形色色的行为、情节与故事,再进而去个别地探究某些人物的心理与感觉。
希望芙蓉国这部书是艺术的、文学的,是从人物丰富的心理感觉出发去展开故事、勾勒历史的,一切都在人物的心理感受中展现和表现;同时,作为一部反映“文化大革命”
全过程的作品,又希望它能够对这段历史做出概括,有关“文革”十年的重大事件都不该被忽略,不该被遗漏。
四
关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是这部作品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芙蓉国这部书中,所有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都是真实的;而故事情节则是虚构的。
第二,大的空间环境如北京、上海、河北、江西、河南、山西、长江、黄河、赣江是真实的;而小环境如燕京区、北清大学、北清中学、日月坛公园、西苑等是虚构的。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一个虚拟的燕京区,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