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另解海尔砸冰箱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海尔砸冰箱的故事,在中国企业界可谓家喻户晓,同时也被许多企业视为经典并学习。

    那么学习这个故事的什么呢?这就得先提提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1984年,现任海尔ceo张瑞敏由青岛市原家电公司副经理出任青岛冰箱总厂厂长。在张瑞敏的带领下,经过海尔人短短二十余年的奋斗拼搏,青岛冰箱总厂现已是一家跨国集团公司。现在的海尔集团已是世界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之一,是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企业,荣居世界500强企业第89位。

    一家普通的加工厂能在短短的二十年时间里发展成为一家跨国集团公司,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在创造这个奇迹的岁月里,就不能不提“海尔砸冰箱”的事件。

    1984年,张瑞敏入主青岛冰箱总厂后,他不但要抓管理,还兼任总厂总工程师一职。他对总厂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建立起强悍、快速反应的人才队伍;并对生产线进了一系列大改革,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引进一些先进检测技术,加强品质管理。

    经过上述“大手术”很快在1987年,青岛冰箱总厂获得了外贸出口许可。由于其产品实用、便宜,出口到德国的冰箱大受欢迎。于是总厂就千方百计地提高产能,夜以继日地奋战大量订单。然而不到三个月,德国方面就投诉冰箱存在外观质量问题。德方退掉后续订单并向中方索赔。

    这件事极大地震撼了张瑞敏。于是张瑞敏下定决心将总厂内剩余的89台存在同样外观质量问题的冰箱用铁锤砸烂。当时许多老工人流下了眼泪——“现在物资这么缺乏,冰箱只是外观有点问题,外国人不接受,可以当工资发给工人呀!为什么要砸呢?”张瑞敏不但砸下了第一锤,而且还让各部门主管、技术人员、班长、员工每人都砸下了一锤。

    自此海尔人始终坚持如履薄冰的态度,精益求精地苛刻要求自己,经过艰苦的奋斗和拼搏,终于塑造了今日辉煌的海尔。

    从这件事中:

    我们看到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要下大力气去抓,要当成企业最首要的事情去做;先谋“势”才能谋利。

    我们看到了——企业盲目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精细化管理,不追求卓越,那将是企业致命的危险。长久之道在于稳,稳中求胜靠基础,而要打好基础,则要做好每一个细节。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执行力、创新。一家企业管理上没有执行力,那么其整个资源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没有竞争力。上面的指令到了下面成了一句玩笑,何谈纪律?何谈提高生产力?曾经风光无限的科龙为何毁在了顾邹军的手上?就是顾邹军的许多部署与指令不能准确传达到中下层管理者手耳中,或下面根本没有按其要求去做,所以最后导致了科龙的瓦解,被海信收购。相反一家企业执行力强,但却囿于限制,没有创新,那么这家企业就是一家死气沉沉的企业。它不但在技术上受其它企业的掣肘,而且在发展上也严重受阻,永远在原地踏步。现在的波导正处于这种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