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七章 去秽除邪的端午前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

    这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开始活跃——即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五种毒虫,魑魅魍魉也会开始猖獗。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这一时期,阳气最盛,各种蚊虫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据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认为不吉利,恶疠病疫多泛滥,于是形成“躲午(五)”习俗,后来以讹传讹,遂成端午。

    白素贞挺着个大肚子,本来已不适合在医馆里帮忙了的,而且许仙为了白素贞着想,也一度想休馆好能全心全意照顾白素贞,然而这个月来看病的穷苦乡亲特别多,若是许氏医馆休馆他们就无处求医了。

    于是,白素贞体贴地没有让许仙休馆,而是每天依旧在医馆里陪着许仙,只是基本上不需要她劳顿替人看病了。

    那些本来由白素贞做的事情九儿都主动揽下来了,就算是要替有疑难杂症的病人治疗也都由九儿来代行了——九儿自然是不会治病的,而是白素贞怎么说她便照着做,这些事情是没有法术的许仙想帮也帮不了的。

    现在才是农历五月初一,但城里已到处可见端午节的影子了。

    端午的很多节俗都是围绕祛邪避邪展开的,如饮雄黄酒、菖蒲酒,给小孩涂雄黄,插艾草、挂菖蒲(菖蒲叶子像剑,取祛邪之意),躲午,游百病,挂钟馗像,还有给孩子系五色丝绳,戴祛五毒的肚兜,缝装有香料的荷包等,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以达到祛邪、祛虫的目的。据考证,龙舟竞渡最早也与祛邪有关,人们通过某种仪式把邪气放在龙舟上,开展竞渡,看谁送得快、送得远。

    因此,端午节也被当成了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许仙和白素贞早已是这附近十里八乡出了名的大善人,那些平时得到过他们帮助的穷苦乡亲也借着这个端午节的机会好表达他们对许仙夫妇俩的感激之情,纷纷送上了过端午节必备的物事。

    这些乡亲他们虽然没什么钱,也送不起什么贵重的礼物,但他们知道这对夫妇家里都是没有长辈在的,过端午节要准备些什么他们也一定不知道,所以乡亲们便替他们准备好了——这些东西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不管是豪门大户还是穷家小户——让他们也能好好过节,感受过节的气氛。

    就连这些微薄之礼原本许仙都是不愿收的,他觉得那些穷乡亲家里也一样需要这些东西,若是送给了他们那穷乡亲的家里能用的就少了,看多了受病痛穷苦困扰的穷苦百姓,许仙实在不忍心再让他们因为送礼而增加生活负担。

    后来在白素贞的劝告下,许仙才同意收的——白素贞告诉许仙,这些穷苦乡亲平日里没钱,连诊金药费都掏不出,但是他们一样是有尊严的人,若是不收下他们的礼物,纵然许仙并没有任何看不起那些乡亲的意思,但他们一样会疑心进而会伤心的,如果许仙执意不收那些代表着他们尊严的礼物,无疑是在践踏人家的自尊,这种伤痛也许比身体上受到的伤害还要令人难过。

    因此,许氏医馆里堆满了形形色色的端午节用品。

    粽子自然是不必说的,几乎来送礼的乡亲每人都要送上几个的。这些粽子也都是穷苦乡亲自己家里做的,每家做出粽子滋味儿自然是风格迥异的,原料也不过糯米、板栗、红枣、豆沙等等如此而已,连荤腥都极少见到,但九儿却觉得这些粽子的味道比她在现代吃的加了鲜肉、火腿、蛋黄等等馅料的还要香。

    在九儿生活的那个时代,端午节的符号已经不明显了,除了粽子之外,她几乎见不到其他可以让她感受到端午节气氛的东西。

    在这里她就可以热热闹闹地过一回端午节了,许多风俗和过节用品都是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当然,她会刻意避开跟“雄黄”有关的一切,白素贞也准备要生产了,她不想给他们夫妇再添些什么麻烦了。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天中五瑞——菖蒲、艾叶、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蒜头,都有其原因,民间通常是将艾草、榕枝、菖蒲用红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