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泽微一直静静听着瑞王徐徐叙述那些过往尘事,直说到失粮受责这一节,不由失笑:“原来当初那闹得沸沸扬扬天下皆闻的嘉许事件,是如此而来,这风劲节端得是个人物,这一招先下手为强,倒真是出人意料。”
当日风劲节失粮之后不久,全国各地仿佛同一时间,开始流传这件失粮事件的始末。茶馆里,酒楼上,市集中,人们把这当成最大的新鲜事来说来谈,更有那好事的,编了唱词,排了戏本子,竟生生的当成传奇来演绎了。
而这些演义里的故事,自是远比真实的故事精彩,那难民如何哭喊号嚎,拜倒于风将军车队之前,风将军如何悲痛莫名,为百姓苦难而椎心泣血,最后大义而施粮。亲兵们如何连声劝说,晓以利害,风将军又是如何凛然大义,宁肯舍了自己的性命去承担责任,也要救助百姓。
那一出出一幕幕一段段,什么侠肝义胆,什么忠义无双,全都演绎到了极致。
闻者观者,无不仰天叹息,拍案称许,对于这种道德上的完人,致以无上的敬意和真诚的感动。
历来百姓们眼中,好的官员,无非是平时判冤决狱,灾时开仓放粮罢了。所以,几乎百姓历代口耳相传的清官好官们,最常干的事,就是天天开堂审案子,和没事到处放粮。
而在百姓们心里,好的武将,自然是可以保家卫国,经常把敌人打得满地爬的英雄了。
而风劲节当年弃家而救国,后来屡次击败陈军的英雄战绩,早已为当世传唱,再加上这次施粮之举,在民间越传越玄,百姓对他的认同越深,欢喜赞叹之余,更将他视做救世英雄,万家生佛。
此时全国有三家大粮商忽然组织了义粮队,打了大大的锦旗,高高的招牌,声称愿倾家以补将军所失之粮,尝将军所负之罪。
接着各地又有其他许多大商人,虽说做的不是粮食生意,也纷纷出钱购粮。人人都说,风将军当年也是商人中的翘楚,却倾家以赴国难。如今身守边关,誓卫国土,尚且要为百姓的生死,将自己的性命轻抛,担下弥天大罪。他们同为商人,虽不能有风将军这般作为,却也该略尽心力,方才对得起良心。
这干人都是当年风劲节所提拔重用的旧人,如今各成一方大豪,各有一片天地,得了风劲节的求助信件,岂有不尽力相助的。
他们这振臂一呼,其他的商人们坐不住了。一来,这故事确实颇为感人,二人,风劲节的英雄传奇也确是让人向往,三来,做为商人,风劲节的所作所为,他们也确实与有荣焉,四来,那些一力主张义助边关军粮的商人,都是大商家,大生意人,和其他的商人全有千丝万缕的生意合作关系,这个时候,怎么也该给点面子回应一下。五来,这个时候出钱出力,是极有面子的事,慨然解囊以赴国危,也是个大资本,将来就是同官府交往时,也不用因为身为商人而有些自觉卑微了。
于是,此番一呼,竟是应者如云,全国的大小商家动起来不少,各地都有民众自发组织的运粮队伍。
就连普通民众之中,也有为这事感动的,也有真心替风劲节担忧的,虽然力不能及,也还是扛了家里那微薄的存粮前来捐助。
一开始,这件事就是风劲节故意煸动的。但到了后来,民众心中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又有一干喜欢投机之人,有心借这件事出风头捞资本,这事竟是越闹越大。
到处有人传唱这件已经被改得一塌糊涂,无比精彩感人的施粮戏,到处有人赞他敬他说他好。更有许多文人骚客,写了一堆又一堆的诗文,来表达对这件事的钦敬态度。
民间也开始隐隐有传言,说是如果为此事把风劲节重罚,将会有什么万人上书求情事件发生了。
其实风劲节这种失粮的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如果没有有心人找麻烦的话,基本上所有的赏罚都可以由元帅直接决定的,根本连上达天听的必要都没有。
而这时,九王的人马,还没来得及把参劾的奏章递到赵王手里,被他们收买,负责闻风言事的御史,也还没来得及把攻击风劲节的文章写好。
举国上下,民间,仕林,商界,已然是一片称赞风劲节的声音,而各地送粮的义举,更被地方官府快马报到京中来。
至此,再没有哪个笨蛋御史敢做出头鸟了。
倒是有那聪明的官员,赶紧着把这民间义举美谈的诸般事宜,当做喜讯告诉赵王。
满朝皆称圣上贤明,方有如此爱惜百姓的部将,就连商贾贱民,也被吾王仁厚所感,一心为国出力。
赵王也觉得这是大好事,这种百姓自发的义举,商人们自动的奉献,是最能点缀太平盛世,衬托他治世之能的了。这事儿记在史书上,也是一桩美谈啊。
这时候,他又收到了卢东篱和风劲节联名写的请罪折子,风劲节自称失粮当死,而卢东篱也称是自己管束无力,罪在不赦。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