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76、第八十八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从省城到学校,走了半个月,从禄口机场回省城只用了短短两个小时。

    打开家门的一刻两个人同时察觉到以往不再,屋里没有了张容,家里陈设虽然一如往常,原模原样,屋子却空荡了似的,冷冷清清。

    韩耀连外套都没来得及换就给张容去了电话,告诉他爸爸到家了,问他安全回学校了没有,又絮絮叨叨的嘱咐了许多,重复来重复去的那些话,别的也想不出说什么好。到开学军训之后再想跟张容说话,韩耀和张杨就不敢主动打过去,只能等儿子打过来,因为不了解儿子哪些时间在上课开班会,什么时候又有活动,怕耽误他做事。好在张容星期日总是有空的,渐渐地例行通话也固定了下来。

    每个星期天,张杨拿着手机听张容讲学校里琐碎的事儿,社团啊课程啊之类,他才明白以前张母收到他来信的时候,是怎样一番心情。

    孩子去远方上学的唯一好处就是――一旦有什么不好的事儿,不用费尽心思藏着掖着,直接绝口不提就可以瞒住孩子了。

    秋天来临不久,韩耀去做了胆囊切除手术。他的胆囊整个都不好了,息肉和炎症让他疼得受不住,胆汁分泌不好也影响肝功能,医生说,息肉肯定剃不干净,建议干脆摘除胆囊,只要术后一年调养好,基本不会影响其他。韩耀和张杨商量了一下,决定做这个手术。

    住院那几天,张杨在病房陪护听韩耀呼噜震天响实在烦闷得慌,偶尔到楼下花园遛一遛,和小湖边推轮椅的老人闲聊家常话儿,竟学了不少居家做菜非常实用的老方法,什么蒸豆包,拆骨肉,酱猪耳之类的,有一些连张母都没听说过。

    韩耀出院正赶上北方晾晒冬储菜的时节,住楼房不比独门独户了,这么多户人家共享一座花园,每家都有几十上百斤的白菜,堆砌在向阳的台阶上,一叠挨一叠,碉堡似的。他们家的冬储菜是从祈盘屯搁车拉来的,大白菜直挺挺的新鲜,干净爽利,楼上楼下的邻居一走一过看见了都上赶着询问,诶呦!这菜忒好了!哪儿买的啊?张杨怕小区里的孩子们淘气劲儿上来再踢一脚捣个乱,所以如果正赶上五六点钟学生放课,他又不用去剧团,那他就一定会搬个小板凳在自家白菜堆前坐着。

    韩耀看张杨楼下的干活儿去了,他自个儿在家没劲,也随过去一起坐,晒晒太阳,看张杨择菜,削土豆皮,或者端个盆灌香肠。

    这个灌香肠的手艺就是在医院和大妈们学的。特色风干肠,切块的鲜猪肉,五香料包和辣椒粉,去市场买一包肠衣用水泡开,灌进去挂在阳台晾衣架上让小风一吹,皱干变色了就是手制香肠,想吃的时候蒸锅做水热腾二十分钟,咬一口直淌油,特香。

    医生嘱咐韩耀少吃肉饮酒,韩耀也是尝到过内脏疼的滋味儿了,医生说啥他都听,以前一顿饭二两酒,顿顿大口吃肉的老爷们儿,现在憋屈的跟什么似的。张杨饮食一向健康,唱越剧要求身段好,气质佳,张杨小时候家穷,也苛待惯了,爱吃土豆黄瓜绿叶菜,每顿两碗米饭,有香菇冬瓜西葫芦就吃的香。这回俩人在家对着吃饭,一个合口,一个不合,张杨看韩耀一到饭点儿就闹心巴拉的,炖肉肘子又不实在敢让他吃,于是做了很多手制香肠在阳台挂了一长溜儿,每顿饭切上一小碟给他解馋。

    如此,张杨傍晚晒阳的惬意时光,基本上都用作捅香肠了,韩耀跟屯大爷似的,四腿拉胯往单元门口一坐,倒是自在悠闲得很。

    有一回灌香肠,张杨两手黏糊糊的跟肉较劲,边道:“今年猪肉价涨的真他娘的邪乎,往常才几块钱一斤,睡一觉就他妈变十几块一斤了。灌一根香肠多费多少钱?你,以后一天一两肉,多了不中吃了我告诉你。”

    韩耀瞥了他一眼,“我吃肉我花钱买,贵也贵不着你,今儿再弄二十斤,我多吃几顿。”

    张杨毫无表情,显然不想跟他废话。

    过了一会儿,张杨做完手里最后一截肠衣,还是忍不住叹气说:“现在菜也贵,肉也贵,要是没钱的人在城里根本没法儿活。还好我爸我妈在屯里有地有房,也有脸面,吃喝不愁,今年连农业税都免了,诶对,我跟你说过没有?前几年公路不是通了么,今年祈盘抽签抽到了‘小康村’,又按自来水又按路灯!现如今到哪一提起农村户口肯定有好政策,真是……活了这么些年,农村反而强过市里了。”

    韩耀左右瞅瞅,看四下没人,特别没素质的赶紧把烟头捻灭扔进花坛里,道:“现在惠农政策好,我前几天琢磨个事儿,正好今天跟你说。”

    张杨拿起布巾简单擦了擦手,“说吧。”

    “你爸妈岁数大了,再照现在的情形继续种地,身体恐怕负担不起。”韩耀缓声说:“趁政策正好的热乎劲儿,让他们在屯子里开个小超市吧,进货上货咱们来弄,把你老姨家的儿子找过来帮忙,你爸妈歇一歇,松快儿两年。”

    韩耀觉得,终于农村人都富起来了,腰包有钱没处花,也不会花。乡下市场需求大,东西却少,开超市盈利肯定多。他一拍张杨的膝盖,合计道:“再者还有,我听说那个什么小康村儿,晚上组织乡民扭大秧歌唱二人转还给补贴,咱们留一块空地,天天喇叭一放,这钱也到手了不是?”

    张杨坐着听他讲完,若有所思:“想法真挺好,可行。但是我爹妈未必愿意……先不提吧,俩人还能干动,也爱干地里活儿,不让他们干兴许还生气。等以后身子骨真不硬实了再说。”

    韩耀无所谓的事儿,随意笑了笑,说:“成,随便,你们家商量着做决定。”

    张杨嗯了声,低头收拾瓷盆和调料盒,忽然再次抬头,凑近韩耀,道:“等等,哥们儿,你这个提议让我想起一个事儿,咱们也来正经商量商量。”

    韩耀挑眉:“啥?”

    张杨严肃道:“还记得当年我曾经说过的么,结合到今年猪肉价极贵……”

    韩耀使劲回忆“当年”他什么提议来着,无从想起所以完全记不得了啊这?

    张杨:“用水泥和钢筋,再买一批砖,回乡下建一整排猪舍。”

    韩耀:“……”

    张杨急了,喋喋不休:“当时我劝你养猪你不干,少赚多少钱?!悔死你我告诉你!吴春荣还记着不?我内发小儿,爱人是养猪专业户,现在她儿子光是卖种猪一年就赚多少钱啊!咱就去他们那儿进购种猪……”

    韩耀一言不发,抬起屁股头也不回的走了。

    于是张杨经过慎重考虑后得出的养猪提议就这样再一次被无情扼杀了。

    吴春荣已经不是当年天真的给张杨介绍对象的小姑娘了,她家了个好婆家,丈夫虽然是性子粗糙的农村人,好在对她非常体贴,养猪专业户的男人家境殷实,媳妇心里想什么他就给什么。吴春荣的婆婆和各方亲戚相较于别人家而言也算好相处的了,不只是因为儿媳妇踏实能干,会来事儿性格好,其中更有高看吴春荣一眼的意思,不敢也不会与她为难――其实在这一点上,吴春荣一直记着韩耀给她随的那份人情。

    当年她结婚出门子,当时连跟韩耀说一句话都没有,没想到这位城里人就给她随了那样大的一份礼金,在婆家所有人面前给足了她脸面和气派,让吴春荣入了新家门之后就没人敢给她受气,家中有大事按理无需过问女人,而丈夫每每都与她商量,把她当一个背景硬的女人呐。

    在那个年代的乡村,韩耀的一份巨额礼金如同天大的礼遇和光环,足以令一个女子脸上再没法比这更有光彩,从此在婆家人心中的地位骤升。吴春荣时不时记起那个叫韩耀的人都打从最真最真的心底谢他,感激他的慷慨和情面。她想,她的一辈子虽然没法过到人家城里那么好,但是假如,真的有一天,韩大哥遇上了过不去的坎,她啥话都不说,就是帮!一定帮!

    要么咋说,韩耀倘若真赞同张杨的提议,在农村养猪,吴春荣决计二话没有,直接送他们几头种猪,连带猪崽儿、棚子、饲料一切的一切全部到位!可惜韩耀他就是不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