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其是吃饱饭都相当困难,哪里有闲钱去请先生?
哪怕就是有钱去请有些人也会阻止,甚至就算请来了,也就教你认一些简单的字而已,想要学到真东西都不太可能。
别的地方董卓现在够不到,但自己的地盘上还是可以搞一搞的。
益州那边士族不少,先不管他,雍凉二州现在可没有什么世家大族,连士族都没多少了。
而且董卓在这边就是天。
不过为了先不过度刺激那些敏感人的神经,董卓决定先弄个文学院。
把文学院当做试点。
董卓费了好几天的时间,终于是回忆出了小时候还记得大概内容的一些文章。
尤其是记忆比较深刻的三篇“巨作”。
一篇《百家姓》,一篇《三字经》,一篇《千字文》。
当然了,一字不差估计没可能,不过也是能够回忆起七八成的。
至于剩下那些怎么都想不起的,直接扔给别人补充不就行了?
也给那些没事干的文官一点事情做不好吗?
比如蔡邕蔡老头?
还有申请告老还乡的皇甫嵩?
不过百家姓就算了,到时候还有人来问为什么赵姓排第一位,而不是刘姓排第一位了,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
毕竟现在还是大汉的天下。
因为姓氏出现顺序找茬的人肯定不少。
而且百家姓里面的姓氏也并不全,到时候那些姓氏没在里面的是不是也要跳出来了?
这对于慢慢推行文化的普及非常不利啊。
不过《三字经》和《千字文》,倒是非常的适合启蒙之用。
至于怎么传播文化,嘿嘿,印刷术在手,这还是问题吗?
而且董卓突然又想到了,控制舆论的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媒体啊,或者在这个时代可以弄一个类似于报纸的东西,可以引导民间的舆论啊。
甚至董卓还想到了一个更牛逼的东西,那就是拼音。
如果能普及拼音,那么以后的报纸上就可以有选择的标注拼音,那普通百姓通过拼音和报纸就可以自学认字了,世家大族再想把控文化,估计也就没有可能了。
嘿嘿,想到就干。
董卓先把自己回忆的七八成内容的《三字经》和《千字文》给写了出来,然后正准备找人来,忽然想起一件事情。
狠狠地一拍脑门,特娘的差一点忘了,这里面有些内容还没出现过呢,这直接拿出来不得老有人追问自己那些事情?
算了,划掉一部分内容吧,再把有些惹麻烦的语句修改一下。
董卓懒得重新写一遍了,直接就在纸上开始划来划去,把一张本来挺干净的“墨宝”直接给弄得“丑陋”无比。
嗯,不过也歪打正着,更像是一张涂抹添加过的草稿纸了。
于是乎,董卓随后就把在长安里的一些人给叫了过来。
李儒,贾诩是必须的,蔡邕,皇甫嵩,郭嘉,戏忠,成公英,庞统,甚至还有那些被绑了来,但是却一直“非暴力”不合作的人,诸如刘晔,江东二张,鲁肃,庞小鸟,田丰沮授什么的人,一共好几十号人,通通都叫到了太师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