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恩-尼尔森(Brain-Nelson),这是一个无比陌生的名字,即使是将脑海里搜刮了两遍,也依旧没有任何印象;可是,布莱恩所撰写的这个剧本,却给兰斯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水果硬糖”。
事实上,“水果硬糖”这部作品并不出名,许多人知道这部作品都是因为艾伦-佩姬。艾伦凭借着“朱诺”走红之后,不少人这才注意到了“水果硬糖”——这部作品成功地让艾伦离开了此前活跃的加拿大影视圈,跻身好莱坞。
客观来说,“水果硬糖”却始终没有引发大范围的注意,上映期间没有能够引起票房的响应,下档之后也没有能够在录像带租赁市场收获更多成绩;不要说颁奖季受到瞩目了,就连在圣丹斯电影节、美国独立精神奖等独立电影圣地上,也没有能够吸引制片人们的注意;甚至于影评人对这部作品的关注程度也十分有限,在IMDB上也没有受到狂热追捧。
可是,这部作品真的那么平凡吗?当然不是。
上一世,兰斯是这部作品问世了多年之后,在DVD租赁店里无意之中发现这部作品的,不是因为艾伦,而是因为海报十分有特色,一个穿着红色帽T的小女孩站在捕鼠夹之上,黑色惊悚的嘲讽寓意就穿透纸面呈现在眼前。好奇之下,兰斯决定租赁回家看看,这才发现了这部风格独特的佳作。
“水果硬糖”是网络用语,“Hard-Candy”,指代未成年少女。这就是讲述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故事。
一名十四岁的少女和一名三十二岁的摄影师在网络上聊了一段时间之后,决定在咖啡馆见面,虽然两个人年龄差距十分大,但却有说有笑,产生了化学反应,随后少女就跟随摄影师回到了家里。但实际上,这名摄影师却是一名恋/童/癖,而这名少女的一位朋友与这名摄影师见面之后就失踪了,于是,少女决定单枪匹马发现事情的真相,并且以自己的方式来惩戒这名恋/童/癖——阉割。
这个故事十分惊悚,但却又十分有趣,因为始终很难界定到底谁是猎人,谁是猎物;也很难分辨到底谁是正义,谁是邪恶。电影以一种近乎荒诞的黑色手法将加害人和受害人的身份不断调换,严重挑战了观众的道德底线和世俗观念。
兰斯后来对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研究,创作者的灵感是来自于真实的日本案例。女学生开始捕猎在网络上寻求与未成年少女约会的老男人,一旦女孩在网上与对方取得联系后,她和她的朋友们就会在约会地点设伏袭击。这也意味着,这不是幻想,而是社会现实,只是电影赋予了更多的戏剧化。
这让兰斯不由就想起了“龙纹身的女孩”那部电影以及原著小说。在电影之中,女孩遭遇强/奸的部分有所提及,但无论是瑞典原版还是美国改版,都没有花费大量笔墨描写,后来女孩以钓鱼的方式让对方再次上当,结果却成功进行了反击,以自己的方式狠狠地教训了对方,并且让对方失去了再次强/奸的能力。
从法律上来说,如此行为是错误的,私人报复行为只会导致无穷无尽的后患;但是从道德上来说,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许多国家地区、许多私人团体、包括许多社会领域,以暴制暴、以牙还牙依旧是独一无二的生存法则。
尤其是“水果硬糖”讨论的核心话题:恋/童/癖。
正是由于未成年儿童不具备反抗的能力,甚至不具备申诉的能力,所以要求成年监护人以及社会进行监督、控制、惩戒,在欧美法律系统中,涉及到未成年人的案件都会格外敏感。但现实就是,大部分未成年人无法说出内心的秘密,又或者是成年人拒绝相信,亦或者是未成年人找不到证据来为自己伸冤,类似的案件可以参考今年年初“波士顿环球报”那轰动全球的报道。
于是,这又让问题重新回到了兰斯在创作罪恶三部曲的核心思想:社会冷漠,这是一种犯罪吗?
当然,“水果硬糖”探讨的问题没有那么深刻,而且角度也有所不同。这部作品真正讨论的是加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关系,两位主角之间主动权的变迁和移动,导致加害人和受害人都在不断地变化位置,对于道德神经的挑战也变得越来越敏/感。
这部作品引发的争议就在于:恋/童/癖的确应该受到惩罚,但是这名未成年少女非人性化的严刑行为难道就不应该受到惩罚吗?这种人性的挣扎,成为了影迷们经久不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