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热效应:
《碟中谍4》的热映带动了迪拜旅游,有旅行社及旅游网站更是迅速推出了“碟中谍主题团队游”;
《2012》中出现过的美国黄石公园、夏威夷、中国西藏,以及墨西哥玛雅文明核心区等成了部分游客最想去的地方;
随着《一九四二》的上映,片中多次出现的两江国际影视城民国街也火了,民国街一天涌入游客近两万人,主动联系入驻的商家络绎不绝;
就在《泰》之前,导演李按的一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造就高票房、勇夺奥斯卡的同时,也带火了原本冷清的印度游……
某某旅行网的一次调查显示,旅游者对影视旅游认可度较高。83%的观众会因为一部喜欢的影视作品想去拍摄地旅游。
91%的参与调查者认为,相比一些商品在影视剧中的植入式广告,旅游目的地通过作为拍摄外景地在影视中做宣传,更能让观众接受。
电影早已成为各地推动旅游产业的法宝,但细数这些成功的个案,“歪打正着”是其共同特点。
全片在泰国取景,是许峥在泰国一次旅游中想到的,出发点当然不是去宣传泰国的旅游。但随着《泰》的热映,国人开始争先恐后要去身临其境地感受电影情节里的“人事”。
《非诚勿扰》也一样,除了提供了一些场景的免费拍摄支持,当地最初并不是有意和片方合作推广九寨沟的旅游。
不过,正是看到了影视在旅游宣传中存在的巨大潜力,以前“无心插柳”的意外效应,逐渐变成“有心栽花”的旅游营销方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风景秀美的地区希望通过投资拍摄电影而达到旅游开发的目标,电影似乎已经变成性价比最高的“城市名片”。
比如,一些地方旅游部门争相参与一些热门影片的策划,在片中植入当地标志性景点,更有财大气粗的地方政府干脆拿出“打造城市名片”的气魄投资拍摄影视作品,指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但效果却常常令人大失所望,那些用心良苦的植入被观众当成空气视而不见不说,砸大把钱拍出的作品很多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捞着。
“硬塞给观众的东西肯定是不行的,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拍的宣传片不像宣传片。”
张家界影视基地,在阿凡达上映之后,就红火起来,每年都可以招待几十个剧组取景。
但要收回投资,还得10几年。
新生地产集团当然不会做赔本买卖。
他们和当地旅游部门签订的合同中,以补偿的形式,低价拿到很多土地。
这三年来,已经陆陆续续开发出不少别墅,非常热销。毕竟是风景区的别墅嘛。
所以说,投资基本上已经收回,影视基地就是细水长流,慢慢赚钱了。
林诚的下一部电影《心花路放》将在张家界和云南洱海取景。估计上映后,这二个地方的旅游热会更加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