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宫。官署区位于南宫之左,东城耗门之内,在南宫的左前方,包括太尉府、司徒府和和司空府,组成了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权贵居住区分布于上东门之内,如步广里、永和里等。
太仓、武库在城西北角。东汉洛阳“工商业区有南市、马市和金市。南市和马市都在城外,前者在南郊,后者在东郊,金市在城内,其位置在北宫的西南,南宫的西北”
明帝永平五年于城东又设立了粟市,位于城外的三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由此又可以看出,在洛阳早期的布局设计中,金市是被规划在南宫之后,而官署区在正宫之前,符合前朝后市的布局。
洛阳宫城基本位于都城中心,由南、北二宫和其他附属设施组成,《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正义:“《舆地志》云秦时已有南北宫。”刘邦曾置酒南宫,刘秀幸却非殿而定都,后起前殿,明帝整修北宫。蔡质《汉典职仪》曰:“南宫至北宫,中央作大屋,复道,三道行,天子从中道,从官夹左右,十步一卫。两宫相去七里。”
洛阳宫城早期“继承前代南北宫制度的传统,以南宫为主,北宫为辅“。
明帝以后逐渐以北宫为主。根据王仲殊的推测,南宫大约在中东门大街之南、广阳门大街之北,开阳门大街之西,小苑门大街之东,为长方形,南北约1300米,东西约1000米,北宫大致在中东门大街之北、津门大街之东、谷门大街之西、北靠城墙,呈方形,面积稍大,都位于洛阳城的中央地带。
南北宫既有朝会之所,又有寝宫,都在同一宫城之内。《东京赋》:“其内则含德章台,天禄宣明。温饬迎春,寿安永宁。”北宫修建后,永乐和永安作为太后寝宫,地位最重要。此二宫皆在正殿德阳殿以北,符合前朝后寝的格局。南宫以却非殿为正殿,而其余诸殿多在其北,皇帝与嫔妃所居也在正殿以后。这和《考工记》所记之寝宫制度大体符合。
东汉的宗庙与社稷,是按照“左庙右社”规划,《后汉书》卷九十九《祭祀下》:“建武二年,立太社稷于洛阳,在宗庙之右。”
《洛都赋》:“近则明堂辟雍灵台之列,宗祀扬化,云物是察。”
这里的明堂,辟雍和灵台是重要的礼制建筑,是东汉洛阳区别与西汉长安的标志性建筑,它们的修建,代表着东汉采取了与西汉不同的政治文化制度。
合称为三雍。
《后汉书》卷三十七《桓荣传》注云:“三雍,宫也,谓明堂、灵台、辟雍。《前汉书音义》曰:皆叶天人雍和之气为之,故谓三雍。”
明堂是周制最重要的礼制建筑。明堂之制自西周始广。
《孟子·梁惠王下》:“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如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东汉明堂祭祀和布政作用的统一,是建立在天人感应的学说上。将明堂作为德治王政的象征,在儒家政治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因为明堂天人感应的产物,其严格依照阴阳五行观念建造起来的,“复庙重屋,八达九房。规天矩地,授时顺乡。”(《东京赋》)八达,八牖;九房,九宫;规天,象天之圆;矩地,因地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