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函上,史思明书“降张不降唐。”而更令人玩味的是,张xuān则回批:尔不率范阳来降,本帅大兵所至,必诛之!
史朝义心里咯噔一声,从张xuān非常有气势的回复中,足以看出张xuān的强势和坚决。
或许正如张xuān所言,这是史思明的最后一次机会。若是史思明再把握不住,想要投降都没有资格了。
而事实上,张xuān即将攻破洛阳,安庆绪要么被杀或被活捉,要么突围回范阳。
而张xuān定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携大胜之威,并指范阳,直至将范阳叛军全部剿灭。
史朝义一念及此,立即纵马加鞭回返。
长安。
李亨刚刚进入长安,在皇宫安顿下来。皇帝率人回师长安,陈希烈没有入朝,而是上书辞官归田,理由是年纪太大,心力憔悴,无力再为皇帝效命了。
李亨也不为己甚,就准了。
令李亨有些不满的是,他率众人回到长安,长安百姓竟然没有出城夹道欢迎。以至于一行人冷冷清清地进了城,又灰溜溜地入了宫,倒是宫里的一群太监宫女跪伏在宫门前迎接了。
其实现在的长安基本上就是一座空城,城中百姓有门路的都去投亲奔友避难,而没有门路的才留在城中。至于长安的权贵高门,有些跟着李亨去了灵什,而有些也都避到了城外或者长安周遭的县郡去。
留守的长安守军,已经在张同的率领下挺进潼关。一直留在长安维持长安秩序的,无非是苏扈冬和李腾空的数千女军和少数羽林卫、宫禁宿卫。这两女在听闻皇帝到来之际,也率军护卫着永宁王府亲眷和张家族人还有张xuān一些心腹之人的家眷,离开长安向雍州而去。
就在李亨抵达长安的前一天。
明德殿。李亨终于又坐在了属于他的皇位上,他望着分列在两侧的满朝文武,皱了皱眉道,“杨相,建宁王李倓何在?”
杨国忠正在低头想着自己的心事。自打跟着皇帝再次逃离灵州返回长安,杨国忠就预感到形势有些不太妙了。他有一种预感,面前的这个皇帝可能做不长了。种种的迹象表明,他已经处在了近乎众叛亲离的境地中。
他回到长安,不要说别人了,他的两个儿子李豫和李倓都没有在长安迎接。
其实,这倒也冤枉了李豫和李倓。两人被张xuān“留”在潼关,根本就无法回长安。
皇帝突然招呼,杨国忠惊醒过来,哦了一声,道:“陛下,臣听说,建宁王李倓去了潼关助战,此刻正在潼关军中!”
李亨恼火地挥了挥手,“速传朕的旨意,让李豫和李倓回长安来,他们留在前线只能添乱!”
“公孙良,张xuān那边可有奏报?”李亨又沉声问道。
他们在返回长安的路上就听说了安禄山死、张xuān大军出战三战三捷的消息,可是并没有接到张xuān正式的向朝廷的书面奏报。
公孙良心里一颤,却不敢撒谎,只能实话实说,“陛下,兵部没有接到永宁王大军的奏报!不过,根据探马的消息,永宁王此刻正率三路大军与安庆绪对峙在洛阳,随时有可能攻下洛阳,灭了安庆绪!”
李亨先是狂喜,旋即脸色又有些阴沉。
张xuān接连大捷即将光复洛阳和河南之地,这当然是一个好消息,可是,李亨却感觉非常不安。
李亨沉吟良久,突然向李光弼大声道,“李光弼,朕册封你为讨贼副元帅、河南行军大总管,立即率军两万出潼关,去洛阳助战!”
“朕给你一道旨意,若是洛阳拿下,你当立即率军攻入河东和范阳,协同河西兵马,收拢安禄山叛将,给朕收复范阳三镇之地。”
李亨目光炯炯的望着李光弼。此刻的李光弼已经是他手下唯一一个能领兵作战的大将了。能不能抢在张xuān的前头抢占范阳,不让张xuān自成一国,就看李光弼能不能争气了。
李光好心头一凛,他出班抱拳施礼,领命。
李亨犹豫了片刻,又大声道,“传诏河西哥舒翰、安西杨耸、北庭程千里、剑南安思顺,命这四镇速各调旦四人进入中原,为朕肃清叛贼,光复天下!”
御史中丞薛兴义大吃一惊,出班奏道,“请陛下三思啊!如今天下大乱,若是朝廷抽调河西、安西、北庭和剑南四镇兵马入中原,剑南的南诏、西域诸胡兼之吐蕃,都会蠢蠢欲动,若是边乱再起,局势将难以收拾啊!”
还有几个文官立即出来反对。
李亨心里冷笑着,他何尝不知抽调边镇兵马入关,会引起边陲动荡,南诏、西域诸和吐蕃人肯定会趁机异动,但此刻,不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