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庄那场战事过去了足有两三个月,契丹入寇中原,前后两次南进,算上中间休战的那半年多,这场战事已经打了接近一年半的时间。
契丹这头北国苍狼也疲惫了,耶律德光率领着八万契丹铁骑,押着从中原劫掠来的无数金银财宝,缓缓北撤,似乎准备回到塞外舔噬伤口。
杜重威尽起定州二十万大军,在契丹军身后遥遥北进,收复失地。
这场烽火眼看就要熄灭下来,河北的黎民百姓或许又有几年的安定日子可过。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本来耶律德光率领的八万契丹虎狼之师已经撤到虎北口(注1),眼见就要出关,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忽然之间又调转马头,转身又重新扑向中原。
得到探报后,杜重威大惊,一时摸不清楚契丹军的来意,急聚众将议事,李风云也列席会议。
军议明显分成两派,一派激进主战,一派持重主退。
主战的一方认为如今已经集中了二十万大军,其中骑兵也有一万五千多,而契丹军只有八万铁骑,加上一些新降军也才十一二万,实力不如晋军。而且此时,将士士气高昂,一举收复河北之声,喧嚣其上,这时再退,实在是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此时正应与契丹军针尖对麦芒,扬大晋之国威。
就算不主动攻击契丹军,也该扎营驻守,岂能将刚刚收复的国土转手让人?就像檀州之战一样,消磨尽契丹人的锐气。锐气一尽,契丹人自然不得不撤回北地。
而主退的一方则认为当河北之地多为平原,适合契丹骑兵作战,而晋军虽有二十万之众,但大多是步卒,对上骑兵本来就吃亏。虽有一万五千骑兵,但分属数家诸侯,而且战力参差不齐,原不及契丹骑兵精锐。从整体战力上来看,晋国最多只能说与契丹相齐而已。
而另一方面,这二十万大军,是由见过战阵,与契丹铁骑血拼过的将士组成,可以说是晋国的精锐所在,如若战胜还好,但若是战败,在契丹铁骑的追击下,能撤出多少人来,实在难说,很有可能一战而全军覆灭。
这些精锐之师若是就这般全部折损在这里,中原的形势就会立刻急转直下。河北之地尽落敌手不说,河南、河东也会岌岌可危。
这中原还哪有能力再凑出三十万勤王之兵?
胜,只能伤其皮毛;败,则有亡国之险。
何去何从,几乎不需要多考虑。必须退,择险要之地防守。契丹骑兵耐久战,相持一久,契丹人必定退兵。
双方争吵得很激烈,各有各道理,让人感觉委实难以抉择。
李风云战功虽高,但资历却浅,这种场合是容不得他说话的。
不过就李风云的本心来说,他是主战的。他的心性如此,即便是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所想到的也是进攻,而不是防守。
历数李风云历次经历的战事莫不是如此:
第一场战事,在那个无名小村庄中,他想的是如何伏击杀了那近五十名契丹铁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