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斌就这样骑着自行车沿宣武门西大街出西便门,再转阜成门到西直门,然后沿着西直门外大街,过紫竹桥到达苏州桥,再沿着苏州街和颐和园路来到未名湖畔的著名学府——北大。
站在北京大学南大门外,周晓斌望着校门上“北京大学”那四个字愣神了好久。前世的他是个孤儿,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虽然一直都十分努力,高考时也顺利考上一本并且超过重点线二十五分,但北京大学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可是想也不敢想的。没想到这一世自己竟然糊里糊涂就这样进来了,周晓斌的心中不由涌起一阵激动,正所谓人生如戏。
周晓斌早在前几天就骑车来打过前站,所以他对北大的校园也算是轻车熟路,在他跨进校门的一刻起,他已经可以骄傲的宣布自己和这所伟大的学校终于联系在了一起。
周晓斌推着车来到迎新站,这里倒是挺热闹的,刚好有一批新生抵达,毕竟北大的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像周晓斌这样可以优哉游哉骑自行车来上学的可是少有。学校也专门派了人员在北京火车站接送新生,要知道现在的公共交通远没有后世那么发达,让学生拖着行李自己来学校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周晓斌也发现现在的新生和几十年后的新生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家长陪送,当然并不是说现在的家长对子女不关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什么时代,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是最真挚的。之所以没有家长陪送是因为许多家长甚至买不起一张送儿子来学校的车费,不少学生特别是农村学子的车票钱还是找亲戚朋友借来的。周晓斌大略一看,不少学生那青灰色的中山装都已经洗得有些发白了。
周晓斌倒是比许多扭扭捏捏甚至略带一丝腼腆的同学直截了当多了,毕竟上一辈子二十几年的饭也不是白吃的,他把街道办和派出所的身份证明、粮油局的粮油证明,以及录取通知书都交给报到处的老师,入学手续很快就办好了。
周晓斌就读的是北大国际政治学系的国际政治专业,国政系在北大只能算是一个小系,只有三个专业,分别是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周晓斌前世读大学时学的是国贸专业,不过这一世他倒是充分尊重了父母的意愿,选了个国政专业,毕竟父母都是搞外交的,总希望能够子承父业,作为儿子,父亲的这个小小心愿为什么不满足呢。
前世的周晓斌是个孤儿,他最渴望的就是父爱和母爱,既然上天给他再世为人的机会,并给他一双疼爱她的父母,他早就决定要好好珍惜。再说了,现在的大学生可比后世要值钱多了,特别是国家十年没有高考,人才短缺严重,完全可以预见,等他们这些文革后首批大学生毕业时虽说要服从分配,但那也绝对是许多单位抢着要,根本不怕就业问题。
现在的校园里倒也不是没有学生,虽然文革开始后就中断了高考,但从七一年开始许多大学就恢复了招生,但招的都是“工农兵”学员,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学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