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司马懿之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某年某月的某日,在某个公司,孤被小人参了一本,遂被领导的领导叫到了办公室训话。

    孤直言相告:“吾十分气愤别人在背后捅刀子!”

    闻此言,领导的领导大惊失色,生怕孤生报复之心,连忙侃侃相劝,道出如下话语—“是汝逼别人背后捅刀子的呀!汝的脾气如此火爆,汝的言语如此犀利,汝的性格如此霸道;别人岂敢跟汝当面点拨乎?连汝之领导兼朋友都不敢,何况他人?汝才华横溢,这是诸位有目共睹的;可汝的言语毫无遮掩顾忌,就好像一匹千里马整天咴咴地叫嚷着伯乐快点到来,终究有一天它会声嘶力竭,把自个儿叫没了的。中庸之道在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即左右逢源;而非木秀于林、人高于众,不然汝就会成为别人的众矢之靶。汝积极上进,渴求一个发挥汝才华的舞台,但这个舞台需要汝自己去搭建;如果汝不努力,那就没有什么人或物可以帮汝的了。所以汝可以不结交朋友,但也莫四面树敌;友非久友、敌非久敌,你要做的是:用之即友,防之即敌,逢面皆为友,心中带芥蒂。好了,吾就道这么多,最后送君一句话:若在外邦,依君的禀性可能早就做到了ceo;可惜君生在了中国,那么君就必须遵循中国人的职场潜规则,不然君只有出局的份!”

    领导的领导讲完这么长的一席话后,孤原本高昂的头颅低了下去,汗颜无语。是啊,这就是天意弄人。为什么孤就生长了中国?为什么直到今天才有一“知音“敢于揭发孤的陋俗和伤疤?为什么孤就没有早早地学习“厚黑学”呢?难怪在茫茫的天地中孤蹉跎岁月,在坦坦的大道上孤栉风沐雨;铜雀高台却如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凄怆唉叹,悲哉痛哉!

    事毕,孤对领导唠叨“叹世道凋弊、人心奸诈,现代人比古代人活得要累多了!”

    领导同感:“唉!是啊。君不见吾想将户口调到深圳来,花了几万金、跑了无数趟路都没有搞定啊!要想立个万儿,自我标榜,唯有寻得明主,方能一展满腔抱负。”

    孤曰:“非也,领导。明主本罕,若苦觅,恐未着尔已去矣,得不偿失乎。狐狸之道能捕鸡犬,虎狼之术能俘象熊;苟能存世,何不习之?”

    领导听完,博然大笑“君已进步啦!墙头草也不失成为一种美德呀!可汝一向以居正自命,如魏徵直谏喽?”

    见领导揶揄,孤也讪笑起来“不妨不妨。知错能改非孺子,可教也;大器晚成非朽木,可雕也!吾最近刚看完三国,有一人值得琢磨之。”

    “谁?”领导诧异。

    “司马懿是也!”孤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谈起司马懿,就让人想起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歇后语来。可这司马昭比起他老父司马懿,可谓小巫见大巫,比起其子司马炎,可谓小志见大志。为何这样讲,因为司马炎得到了其爷爷司马懿的真传—“司马懿之志,路人皆泯”;其深谋远滤,伺机而动,江山便手到擒来,高明啊!

    孤不向司马懿学习,难道向诸葛孔明学习?孔明愚忠没错,错就错在他最终也未能匡护汉室、一统天下,反而到头来还葬送了先帝打下的基业。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只是一句自我安慰的口号罢了。

    向司马懿学习之前,还是先陈述一下孤所认识的自身睱眦:首先是性直气烈易露,其次是恃才傲物清风,再次是愤世恨小怨道,最后是急欲速成怒人。够吓唬人的吧?怪不得领导说孤:“汝有太多地方要向司马懿同志讨教了,比如韬光养晦”

    呵呵,正是如此,闲话少谈,言归正传。本篇文章算不上檄文,但可定义为励文。主题为司马懿之志,但前篇累赘些许,有偏离之嫌,吾在此申明,仅作铺垫耳;司马懿之志如其人一样,一层一层地剥丝抽茧,雾霭散尽方见真容嘛!

    三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它是一个群雄割据、逐鹿中原的时代。它是一个群英璀璨、人才辈出的时代。还是来一曲苏东坡所作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让诸位一起在熟悉的字里行间中感触这个大浪淘沙的风流时代背景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三国时期战乱频繁,乃至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是汉代四百年太平时期到四百年混乱的过渡朝代,也可说是魏晋南北朝大纷乱的开端。在这一时期里,有一个在推动历史进程方面可以与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并驾齐驱的人物却鲜为人知,他就是魏国大将军(晋宣帝)司马懿。以往三国志及三四演义对司马懿的定位很轻,几乎是一笔带过。但新三国却大肆泼墨渲染,将之诠释得有血有肉。有人说司马懿是小人得志,也有人说他是无情无义之辈,但对他更多的评价是:德厚、坚忍,充满智慧和野心,做起事来老辣霸气,完全是那种只为江山不为美人的角色。

    君可能要问:刘备不是也很坚忍,更兼仁义,为何他最终未成大器、一定乾坤呢?不错,刘备与司马懿有相同之处,不过是表面;他们的不同之处却在于其本质。身在当今市侩中,如若刘备,可能会平安且惬意地度过一生,但却是庸碌,却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要成就鸿鹄之志,唯如司马懿也,这样,你的帝国、你的版图才能“随心所欲”地去开拓,事业则兴艾有时啊!

    刘备与司马懿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要探讨此问题,就要先弄清楚二人的生平事迹及卓越功勋。

    司马懿,字仲达,公元179年—251年,生年72岁(算得上三国英雄豪杰中最长寿的一位)。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于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即所谓有先见之明。

    建安六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便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东汉国运不济,不愿在曹氏麾下效力,便假装犯了麻风病为由而推辞了。此后曹操一直暗中派人打听其踪迹,但几年下来,一无所获。曹操赤壁大败后,在军校场与众将和谋士们谈兵论道,总结赤壁大败的原因。曹操觉得大败的根本原因是曹军多年征战未偿败绩,遂成了骄兵,而骄兵必败。众人都在屏声静息的聆听,突然从大门墙角处传来如雷鼾声,偱声而去,发现是曹仁的一位门客在此酣睡。曹操大怒,命人将之关入大牢。事后,曹操觉得此事不妥,遂亲自到了大牢中要问那大胆门客个清楚明白。曹操进去后,发现此门客不但不惊,反而一本正经地在抄写曹操的短歌行。曹操心中大惊,但表面仍不愠不怒,通过与其交谈,最后就识破了他的身份,这位门客其实就是曹操苦苦寻觅多年的名仕——司马懿。

    司马懿为何此时选择入世,并且是在魏?因为他觉得东汉必亡,曹、孙、刘三家,势力最强盛的是曹(即使经赤壁大败),再加上曹操乃百年难得的文武双全的雄主,天下终归入曹;舍此别无他求。曹操经赤壁大败,势力大大打扣,急需恢复元气,而这时正是用人之秋;此时不入,更待何时?司马懿入世选择对了地点和时间,可谓明智也。但曹操却没有给司马懿一个展现他才华的正式官职,让他作曹冲的老师。此职让司马懿感到十分的屈才,心里虽不愿意,但还是毕恭毕敬地答应了下来。初出毛庐的司马懿却没有象他人那样冒冒失失,而是稳打稳扎,选择了隐忍,审时度势、静观其变。

    曹冲被曹丕害死后,曹操让司马懿再在他的儿子中选择一位作为徒弟;司马懿却极力推辞,要为曹冲守灵三年,他对曹操说自己一日为师,便是终身为父;令曹操十分感动。这是司马懿为他以后的功名大业打下的一个前哨桩,争取时间,挑选正确的辅佐之人,这样以后才能为自己所图。通过此策略对各种大小事务的窥探,司马懿在三年后选中了曹丕。

    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历任黄门侍郞、议郎、丞相主簿等职。他小心谨慎、勤勤恳恳,从曹操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霸气、老辣、运筹帷幄等。曹操征张鲁,司马懿献良策,曹操弃之而大败;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其称帝,此问题上得到了司马懿的支持;关羽水淹七军攻樊城,曹操欲迁都,司马懿出计让孙权偷袭荆州,曹操用之,遂解樊城之危。通过这三件事,曹操对司马懿寡目相看,所以临终时留下遗言:“司马懿此人其才不下于瑜亮二人,必用之,但要防之,谨记”

    曹操死后第二年曹丕即称帝,建立魏国。而让曹丕称帝的主意是司马懿所出,向汉献帝施压的光荣使命司马懿则让给了华歆;后来司马懿被封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