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了抵抗法西斯的精神偶像。为了鼓舞士气,伦敦动物园宣布免费向公众开放。大人牵着孩子,孩子牵着更小的孩子,排着队同“明”见面,从它的温暖的皮毛中获得慰藉。仟仟尛哾
傅家的孩子没有去看“明”。
他们跟随父母,抓紧每一个空袭没有开始的时段,在莱姆豪斯的废墟中翻找还能用的东西。
一个铁艺招牌和一个破损的泡菜坛子,就是能找到的全部。
秦椒“啊”了一声:“就是那个招牌?”
老亨利点点头:“那是他请船厂朋友用废铁打的,没想到还挺结实。”
绝大多数华人离开了莱姆豪斯,甚至离开了伦敦。然而战火之下,英伦三岛乃至世界,处处断壁残垣,人人流离失所。1941年,随着轰炸越来越厉害,“明”也从伦敦被转移到贝德福德郡,每天都能收到慰问明信片。
“只要不死,在哪儿都能活下去。”老亨利说,这是他父亲的又一句口头禅。
所以傅登科一家顽固地留在了莱姆豪斯。做零工,捡垃圾,在废墟中开垦了一片菜园,种了土豆、南瓜和生菜,还养了一窝鸡。
警报一响,他们就躲进自家挖的地窖里,听母亲小声地唱歌,有时是“好一朵茉莉花”这样的中国小调,有时是“玛丽有只小羊羔”,或是“伦敦大桥倒掉了”……
老亨利就是在这种苦中作乐的日子里出生、长大的,他的姐姐从捡到的杂志和明信片上,剪下“明”的照片,当作纸娃娃哄他玩。
1944年的圣诞节,他的大哥傅宗文因为优异的成绩,得到了一张校长亲赠的圣诞卡。卡片正面是憨态可掬的“明”,背面是校长优雅的花体字:“如明一样,永不畏惧,希望就在前方。”
听见对这张圣诞卡的描述,傅亚瑟身子微动,声音中充满惊讶:“这张卡,难道就是他送给我的那一张?用镜框镶嵌的。”
“没错,你爷爷一直精心保存着,因为这张圣诞卡对他意义重大。”老亨利笑笑,“因为在学校里经常受欺负,那时候他已经不想上学了。回家说要退学,又被你曾祖父一顿痛揍。他原本计划趁圣诞节和新年攒点吃的,离家出走去北方找个工厂。”
“那还真是万幸。”秦椒想,如果那位傅老爷子真的离家出走,世界上就多了一个华裔童工,少了一个傅医生,也就不再会有慈恩诊所,以及现在自己身边这个傅医生。
傅亚瑟沉默了一会儿,说了声:“原来如此。”
他还记得收到这份礼物的光景。
那天是他七岁生日,入学卡迪科特私立小学不久。那是为英国九大公学输送生源的预备学校,教育环境一流,却并不能杜绝偏见和歧视。
被问起华人过生日吃什么时,他还没有觉察出恶意,诚实地告诉同学,如果是在家里,他们不吃蛋糕,吃鸡蛋和“长寿面”,寓意健康成长。
下一秒就有人嫌恶地嚷嚷起来:“中国面条?我知道!像虫子一样又细又软!”
到了中午,“华人在家吃蠕虫和蚯蚓庆祝生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